
作者:施六林主编
页数:265页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120508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要求, 进行了农业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分析、探索, 总结了近几年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新型模式和生产经验。全书凝练了安徽省绿色种植、畜禽种养循环、水产健康养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业环境绿色治理等模式, 相关同行专家对模式的典型性、适用性进行了解析、点评, 力求使相关模式对全省种植、养殖、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努力促进安徽农业生产资料减量化投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 更好地转变增长方式, 推动安徽省农业向现代绿色、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向更高层次绿色发展迈进。
作者简介
施六林,男,1964年生,二级研究员,安徽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前所长,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历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园艺所副所长、农业工程所所长。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农业规划、休闲农业等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沼气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理事长,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专家,安徽省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矿山环境修复与湿地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安徽省农科院“现代农业规划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科技行业专项、国家重大星火计划、世行贷款、亚行贷款、安徽省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项目60余项。2010年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等方面规划60余项。发表论文46篇,出版科技图书4部,获得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22项。
目录
第一章 绿色种植典型模式及解析
模式一 单季稻绿色生产模式
模式二 有机水稻-绿肥种植模式
模式三 有机水稻-有机肥模式
模式四 水稻机械化秧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模式
模式五 水稻-马铃薯绿色轮作模式
模式六 小麦-青毛豆绿色轮作模式
模式七 鲜食玉米-草莓绿色轮作模式
模式八 茶园间作绿肥模式
模式九 果园生态复合栽培模式
模式十 葡萄园废膜覆盖控草模式
模式十一 生态数字果园绿色生产管理模式
模式十二 化肥减施增效绿色技术模式
模式十三 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技术模式
模式十四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
第二章 绿色种养循环典型模式及解析
模式一 岳西黑猪一有机茶绿色种养模式
模式二 “羊-有机肥-作物-青贮饲料”联合体循环模式
模式三 土鸡“3000”生态放养模式
模式四 “猪-沼-肥-田”牧农生态循环模式
模式五 牛-沼-草模式
模式六 鹅场粪污种养循环模式
模式七 农牧结合制肥还田模式
模式八 现代农牧业与休闲农业绿色循环创新模式
模式九 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
模式十 种养加区域生态循环模式
模式十一 禾本科作物秸秆改良氨化技术模式
模式十二 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模式十三 “林-草-鸡”绿色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第三章 水产健康养殖典型模式及解析
模式一池塘主养草鱼绿色高效养殖模式
模式二 高效低碳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
模式三 山泉流水养鱼技术模式
模式四 稻鳖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模式五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模式六 名特水产循环种养模式
模式七 池塘养殖尾水“三池两坝”处理技术模式
模式八 生物浮床水质调控技术模式
第四章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及解析
模式一 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的木塑复合材料模式
模式二 农作物秸秆填埋式发酵制备育秧基质模式
模式三 农作物秸秆离田进园覆盖技术模式
模式四 农作物秸秆覆盖生态催笋模式
模式五 农作物秸秆食用菌轻简化栽培模式
模式六 农作物秸秆绿色循环利用模式
模式七 农作物秸秆清洁制浆造纸技术模式
模式八 农作物秸秆三素分离分级利用联产模式
模式九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生产模式
模式十 农作物秸秆颗粒燃料清洁生产模式
模式十一 农作物秸秆气化利用模式
模式十二 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利用模式
模式十三 农作物秸秆收储模式
模式十四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驱动模式
第五章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及解析
模式一 禽类非接触式发酵床养殖模式
模式二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12345”模式
模式三 蛋鸡养殖履带清粪及反应器堆肥一体化模式
模式四 粪污异地集中处理基质化利用模式
模式五 中小散养户粪污处理截污建池收运还田模式
模式六 生猪散养户秸秆发酵床技术模式
模式七 畜禽粪污第三方收集利用PPP模式
第六章 农业环境绿色治理典型模式及解析
模式一 农村废弃物积分兑换模式
模式二 农村分散式污水低成本生态处理模式
模式三 农业面源污染“一创两减三循环”治理模式
模式四 适应性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模式五 丘岗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模式六 采煤塌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模式七 “一户一块田”绿色高效发展模式
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