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凡
页数:19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1336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以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为基点,运用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深入阐述了宏观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微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理论。 新时代赋予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发展模式、改革路径、创新道路和历史使命,展现给读者的是内涵极其丰富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生态农产品创新、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创新、生态农业组织经营模式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制度创新、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美丽图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带来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新业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由自然美、环境美、乡村美、祖国美构成的一幅幅锦绣河山的美丽画卷。
作者简介
王凡,中南大学博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湖南省创新创业园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合著4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湖南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湖南省智库建设招标项目等近十项;参与完成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省市“十三五”规划项目等28项;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多次,成果获得第二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 绿色发展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永恒主题
第一节 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生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永恒主题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理论突破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理论
第三节 产权管制理论
第三章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供给侧改革
第一节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优化供给意义与原则
第二节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步骤与供给内容
第三节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章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创新
第一节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第二节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与供给侧改革
第五章 生态农业产品创新与供给侧改革
第一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品创新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产品可持续创新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第三节 生态农业新产品开发的问题与供给侧改革
第四节 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与利用
第六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供给侧改革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第二节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
第七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生态农业生产要素创新
第八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绿色知识经济发展
第一节 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选择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绿色知识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绿色知识经济与生态农业资源环境管制之间的分析
第五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知识经济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节选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分类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从产业的视角来看,生态农业可以分为生态种植、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等;从自然地理条件的视角来看,生态农业可以分为平原型生态农业、山区型生态农业、丘陵型生态农业、草原型生态农业、庭院型生态农业等。李金才等学者根据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方式,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结构、功能关系,将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分为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四种模式①,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1)物质多层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增加生产环和利益环将单一种植、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系统内做到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环节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大经济效益,并有效防止了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该类型又可分为沼气利用型、病虫草防治型、产业链延长增值型三种。 一是沼气利用型生态农业。沼气利用型生态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家庭经济发展类型,它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加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养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业系统内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 二是病虫草防治型生态农业。利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选用抗病虫草品种,保护天敌,以虫或菌来防止病虫草害,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施药技术,保证农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的模式。 三是产业链延长增值型生态农业。这种模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农业生产中主产品或副产品加工增值,从而增加农业产值,并努力使生态农业产业化,促进产、加、销、贸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如青贮玉米一饲养模式、玉米一猪一肉罐头模式等。 (2)生物互利共生型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物种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类型,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实现对农业系统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模式又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一是农林间作或混林生态模式。农业生产在整体依据水、温、土、地貌等条件确定适宜树种及其密度,在小地块上则按种群生态与生态位原理加以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如“林果一粮经”主体生态模式、“林果一畜禽”复合生态模式等。二是种养配套互补的循环模式。运用生态学边缘效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某个子系统的部分输出成为另一子系统的有效输入,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如稻一草一鹅(鱼)模式等。① (3)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依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以生态农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这种类型主要包括环境治理型和资源开发型两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