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和民 编
页数:46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760426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新编教育社会学(第三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教育社会学的知识结构作了新的建构。全书共分六编。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二编:教育行为论;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六编:教育功能论。修订后的教材更具可读性与实用性。在内容组织上,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以及问题之间都有比较清晰的逻辑层次;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通俗简约;在材料取舍上尽量典型有趣;在数据选取上力求科学可靠。第三版时我们力求呈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体现时代特征,对其进行了适当更替。除了形式上的改变,部分章节的内容也作了调换。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不断变化,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发生质变,甚至还衍生出许多新问题。第三版对此作出了说明。
作者简介
马和民,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社会变迁与教育变迁、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青少年社会化、西方社会化理论、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学生生活质量研究、良性压力教育研究、学业成绩差异研究、网络社会中的教育环境研究等。
本书特色
1.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路径
本书首先进行学科概述,从第二编开始至第六编,则采取了“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路径,选择了由对“教育行为”的微观研究逐渐切入至对“教育事实”的宏观探讨这一逻辑进程。这种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学习者理解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与研究范式,也更易于学习者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
2.“分化—渐进”和“贯通—综合”的表达方式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行动与教育事实”进行研究探讨,并以教育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本书不仅阐释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同时为用教育社会学知识解释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最大可能的社会学思维。尽量使本书做到既完整又深入,既有可读性又保持准确性,既客观又留有想象空间。
3.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彰显时代特征
本书中加入了辨析“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正义”等概念的内容;结合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加入了英才教育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新增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教育”“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与秩序”等重要议题;探讨了“全球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全球教育治理的推进”等相关内容,以使内容更加完整饱满,进一步突出和彰显教育社会学的时代特征。
目录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第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第四节 校园欺凌与网络暴力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 课堂的结构第二节 课堂中的互动第三节 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 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第三节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
第四编 教育组织论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运行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
第五编 教育制度论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第十章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第四节 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 教育问题概述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第三节 教育不平等问题第四节 学习压力问题第五节 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
第六编 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概述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第三节 教育与生活方式第十四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第三节 全球化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