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西平 著
页数:37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286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从世界看中国,看西方,这是本书之核心。本书是以总结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历史经验为主题,这一总结的历史基础就是文明的多样性,离开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整体,就会在历史的某一个阶段偏离文明多样性的历史观。因此,文明的多样性是本书写作的基础和出发点。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十九世纪后西方设计了一套现代化话语体系,从此东方和西方,现代和传统,二元对立的模式成为我们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基本出发点。但十九世纪以来的百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从长时段,大历史来看中西文明之间的关系要更为多彩和丰富,1500-1800的中西文明互鉴史就完全结构了十九世纪以来的中西文明观,此书的思想意义在此。
作者简介
张西平,男,1948年生,现为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原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天主教文献整理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张西平出版了11部专著并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百余篇论文。
本书特色
本书展现北外学者在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最新进展,涵盖北外学者在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哲学等领域发挥外语优势,开展比较研究的创新成果。全书收录了海外汉学研究方法论、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西方汉学史研究。
目录
汉学研究三题
如何展开海外中国学的研究
简论中国学研究和汉学研究的统一性和区别性
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模式探究
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
关于“汉学主义”之辩
如何理解作为西方东方学一部分的汉学
——评萨义德《东方学》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域外传播研究的门径
“西译中”和“中译西”差异的哲学探讨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汉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978-2019)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三论:文献、视野、方法
龙华民与“礼仪之争”
西学与清初思想的变迁
菲律宾早期的中文刻本再研究
——以《新编格物穷理便览》为中心
梵蒂冈图书馆藏越南天主教中文文献研究
罗明坚《圣教天主实录》拉丁文版初探
儒家思想早期在欧洲的传播
语言接触与汉语国际传播
利玛窦儒学观的困境与张力
19世纪中西关系逆转与黑格尔的中国观研究
西方汉学史研究
西方游记汉学的奠基之作
——《马可·波罗游记》的历史价值
罗明坚与中国哲学西传
欧洲第一部拉丁文手稿《四书》的历史命运
欧洲第一个《中庸》初探
雷慕沙:西方专业汉学第一人
马礼逊《中国杂记》中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介绍
中国经典翻译的学术大师:理雅各
海外汉学文献学亟待建立:写在《西人论中国书目》出版之际
袁同礼——中国西方汉学文献学的奠基人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