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俄)柳德米拉·克里亚科娃
页数:45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80691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乌拉尔地区在地理上是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历史上是不同文化和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发端于此的诸多考古学文化席卷欧亚草原,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随着“中国青铜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一部分即来自欧亚草原地带”的共识逐渐形成,欧亚草原考古资料的共享日益重要。由于受到高度军事管制,直到本书问世之前,从乌拉尔山脉到西西伯利亚以及哈萨克斯坦北部,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地图上仍是空白。
两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1000年早期的历史,对欧亚冶金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兴起、社会结构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把了解欧亚大陆历史之门的关键之匙,突破地域壁垒,打开这扇久掩的“欧亚之门”。
作者简介
柳德米拉·克里亚科娃,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乌拉尔国立大学教授。近年来致力于领导乌拉尔地区辛塔什塔文化研究的国际项目。
安德烈·叶皮马霍夫,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博士、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副教授。主持多处辛塔什塔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工作。
译者陈向,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曾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从事图书编目分类工作。后留学捷克,进修外语。业余时间从事世界古代史、内陆欧亚史的学习和翻译工作。
本书特色
本书由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的两位研究人员撰写,是一部突破军事封锁和语言壁垒、公开分享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里程碑式著作。
详细介绍了公元前两千纪到一千纪之间,欧亚门户地带——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以及铁器时代游牧世界的文化面貌。
本书为破解欧亚大陆史前文明提供了新的关键资料;还为了解中国的青铜技艺起源以及青铜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目录
英文版序
自序
导言
一 地理环境
二 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气候条件
三 年代学和分期
错综复杂的年代学
阶段划分:专业术语和结构问题
四 总结
第一部分 青铜时代——复杂社会的兴起
第一章 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
一 欧亚地区冶金技术的发展阶段
二 乌拉尔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
起始
发展
乌拉尔地区冶金技术的顶峰:扩展和完善
第二章 青铜时代早期与中期的成就和文化碰撞
一 乌拉尔西侧地区的竖穴墓文化
考古学特征
年代序列的划分及其文化属性
竖穴墓文化古坟的墓主是有社会组织的游牧民吗?
二 阿巴舍沃文化
三 辛塔什塔文化
聚落
墓地
四 彼得罗夫卡文化
五 辛塔什塔与彼得罗夫卡文物反映了什么?
经济形态
社会形态
辛塔什塔文化核心传统的起源和最终命运
六 森林地带各考古学文化
乌拉尔西侧地区
西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及南部针叶林地带
西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地带的前安德罗诺沃文化层位
塞伊玛-图尔宾诺类型的遗址
第三章 青铜时代晚期的稳定、殖民与扩张
一 木椁墓文化集团的乌拉尔类型
考古学特征
经济和社会概况
二 安德罗诺沃文化家族
阿拉库文化
费德罗沃文化
安德罗诺沃文化各类型的经济与社会形态
三 向北方扩展
安德罗诺沃式文化
第四章 新时代前夕——青铜时代的最后阶段
一 萨尔加里文化
二 美周夫卡-伊尔门文化
美周夫卡文化
伊尔门文化
三 小结青铜时代的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 铁器时代——区域互动的形成
第五章 向铁器时代过渡与经济发展新趋势
一 冶铁技术在欧亚地区的兴起
二 乌拉尔地区的冶铁技术
安娜尼诺冶金技术(乌拉尔西侧地区)
伊特库尔冶金技术(乌拉尔东侧地区)
向真正的铁器生产过渡
第六章 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游牧世界中的乌拉尔南部地区
一 游牧文化研究概况
欧亚地区游牧文化的生态与历史范畴
欧亚地区游牧文化的起源
欧亚地区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游牧民族物质文化
二 乌拉尔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
欧亚地区游牧民族历史概览
乌拉尔地区的游牧文化
前萨尔马泰与起始阶段的萨尔马泰文化
早期萨尔马泰文化(普罗科洛沃文化)
中晚期萨尔马泰文化
第七章 文化认同的维系——乌拉尔西侧、欧洲东部森林地带诸文化的世界
一 安娜尼诺文化集团
二 皮亚诺波尔文化集团
第八章 游牧世界的北部边缘地带——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地带的文化
一 乌拉尔山脉中部及南部森林-山地地带的文化集团
二 外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地区森林-草原地带的文化
前萨尔加特(形成)阶段
戈罗科沃-萨尔加特阶段
古典萨尔加特文化
晚期萨尔加特文化
三 小结游牧民族与森林人群的互动
第九章 公元前二千纪至前一千纪中央欧亚北部地区社会发展趋势
一 公元前二千纪的社会应对策略
二 铁器时代的社会应对策略
注释
参考文献
译者补充参考资料
译名对照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