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史宜,杨俊宴著
页数:226页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41925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城市中心体系研究为范畴,回归“行为空间—空间行为”这一城市研究的经典母题,以城市中心体系空间和空间个体行为作为本书关注的两大客体。其中,空间使用者是中心体系空间活动主体,而空间的形式又影响了空间使用者的个体行为,这一相互关系构成了本书的主线。选择中国中心体系发展最为完善的上海作为案例,以中心体系空间形态和中心区活动者时空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空间和行为的规律特征,从时空行为的视角建构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结构模式,为我国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提供合理依据。新数据环境下城市空间形态和时空行为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技术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基于ArcGIS的城市全域三维数据库是中心体系空间分析的基本平台,而手机信令数据的统计则为本书提供调查空间个体行为的主要手段。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中心体系及其构成要素
1.1.1 城市中心体系相关概念和内涵
1.1.2 城市中心体系的等级构成
1.1.3 城市中心体系的结构类型
1.1.4 城市中心体系的阶段演变
1.2 城市中心体系空间研究进展
1.2.1 中心体系早期研究与反思
1.2.2 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结构
1.2.3 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形态
1.2.4 城市中心体系研究技术方法
1.3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时空行为研究进展
1.3.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空间研究
1.3.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行为密度算法
1.3.3 手机信令数据研究的优势及局限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选择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空间本体视角下的中心体系形态解析
2.1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历程
2.1.1 外滩开埠:单中心区萌芽阶段
2.1.2 远东大都市:单中心区成熟阶段
2.1.3 改革开放:一主多副发展阶段
2.1.4 跨江发展:两主多副发展阶段
2.2 空间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界定方法
2.2.1 城市中心区空间界定方法
2.2.2 城市中心体系等级界定方法
2.3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现状
2.3.1 上海中心体系总体概况
2.3.2 上海主中心区发展现状
2.3.3 上海副中心区发展现状
2.3.4 上海片区级中心区发展现状
2.4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空间形态分析
2.4.1 中心体系建设强度分析
2.4.2 中心体系建筑密度分析
2.4.3 中心体系高度分析
2.4.4 中心体系路网结构分析
2.5 传统中心体系空间研究的优势和局限
第三章 城市中心体系的时空动态特征
3.1 基于手机数据的行为密度计算
3.1.1 三维活动空间视角的行为密度计算方法
3.1.2 上海行为密度计算实证研究
3.1.3 上海行为密度计算结果的验证与讨论
3.2 城市中心体系的行为密度特征
3.2.1 城市中心体系个体行为的类型构成
3.2.2 城市中心体系设施布局与行为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3.3 城市中心体系设施布局与个体行为密度的动态关联规律
3.3.1 城市中心体系“行为一空间”动态关联规律
3.3.2 工作日/节假日行为差异对中心体系动态关联的影响
3.3.3 季节行为差异对中心体系动态关联的影响
第四章 时空行为视角下城市中心体系的新内涵
4.1 城市中心体系的重新界定
4.1.1 中心区与时空行为的空间异化作用
4.1.2 中心体系与时空行为的空间选择作用
4.2 上海行为密度分布呈现多中心结构
4.2.1 单核心模型检验
4.2.2 多核心模型检验
4.3 基于行为密度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
4.3.1 基于昼间行为密度识别中心区
4.3.2 基于夜间行为密度识别居住地
第五章 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等级结构
5.1 从行为密度视角测定中心体系等级
5.1.1 中心区等级
5.1.2 居住地等级
5.2 从行为距离视角测定中心体系等级
5.2.1 中心区等级
5.2.2 居住地等级
5.3 中心体系等级构成综合判定
5.3.1 两种视角测定结果的比较
5.3.2 中心体系等级构成的综合判定
第六章 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叠环”空间模型
6.1 单中心区空间结构:环形单元
6.1.1 “环形单元”结构的发现
6.1.2 环形单元的概念内涵
6.2 多中心区复合结构:“叠环”规律
6.2.1 中心体系的空间演化律:“叠环”形态生长链
6.2.2 中心体系的等级扩展律:“叠环”能级衰减链
6.2.3 中心体系的职住熵减律:“叠环”职住分离链
6.3 城市中心体系的“叠环”空间模型
6.3.1 一级中心区
6.3.2 二级中心区
6.3.3 三级中心区
6.3.4 四级中心区
6.3.5 上海“叠环”空间模型总体结构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1.1 本书的主要研究观点总结
7.1.2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总结
7.2 对本研究的反思与辨析
7.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彩图附录
1.1 城市中心体系及其构成要素
1.1.1 城市中心体系相关概念和内涵
1.1.2 城市中心体系的等级构成
1.1.3 城市中心体系的结构类型
1.1.4 城市中心体系的阶段演变
1.2 城市中心体系空间研究进展
1.2.1 中心体系早期研究与反思
1.2.2 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结构
1.2.3 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形态
1.2.4 城市中心体系研究技术方法
1.3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时空行为研究进展
1.3.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空间研究
1.3.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行为密度算法
1.3.3 手机信令数据研究的优势及局限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选择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空间本体视角下的中心体系形态解析
2.1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历程
2.1.1 外滩开埠:单中心区萌芽阶段
2.1.2 远东大都市:单中心区成熟阶段
2.1.3 改革开放:一主多副发展阶段
2.1.4 跨江发展:两主多副发展阶段
2.2 空间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界定方法
2.2.1 城市中心区空间界定方法
2.2.2 城市中心体系等级界定方法
2.3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现状
2.3.1 上海中心体系总体概况
2.3.2 上海主中心区发展现状
2.3.3 上海副中心区发展现状
2.3.4 上海片区级中心区发展现状
2.4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空间形态分析
2.4.1 中心体系建设强度分析
2.4.2 中心体系建筑密度分析
2.4.3 中心体系高度分析
2.4.4 中心体系路网结构分析
2.5 传统中心体系空间研究的优势和局限
第三章 城市中心体系的时空动态特征
3.1 基于手机数据的行为密度计算
3.1.1 三维活动空间视角的行为密度计算方法
3.1.2 上海行为密度计算实证研究
3.1.3 上海行为密度计算结果的验证与讨论
3.2 城市中心体系的行为密度特征
3.2.1 城市中心体系个体行为的类型构成
3.2.2 城市中心体系设施布局与行为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3.3 城市中心体系设施布局与个体行为密度的动态关联规律
3.3.1 城市中心体系“行为一空间”动态关联规律
3.3.2 工作日/节假日行为差异对中心体系动态关联的影响
3.3.3 季节行为差异对中心体系动态关联的影响
第四章 时空行为视角下城市中心体系的新内涵
4.1 城市中心体系的重新界定
4.1.1 中心区与时空行为的空间异化作用
4.1.2 中心体系与时空行为的空间选择作用
4.2 上海行为密度分布呈现多中心结构
4.2.1 单核心模型检验
4.2.2 多核心模型检验
4.3 基于行为密度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
4.3.1 基于昼间行为密度识别中心区
4.3.2 基于夜间行为密度识别居住地
第五章 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等级结构
5.1 从行为密度视角测定中心体系等级
5.1.1 中心区等级
5.1.2 居住地等级
5.2 从行为距离视角测定中心体系等级
5.2.1 中心区等级
5.2.2 居住地等级
5.3 中心体系等级构成综合判定
5.3.1 两种视角测定结果的比较
5.3.2 中心体系等级构成的综合判定
第六章 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叠环”空间模型
6.1 单中心区空间结构:环形单元
6.1.1 “环形单元”结构的发现
6.1.2 环形单元的概念内涵
6.2 多中心区复合结构:“叠环”规律
6.2.1 中心体系的空间演化律:“叠环”形态生长链
6.2.2 中心体系的等级扩展律:“叠环”能级衰减链
6.2.3 中心体系的职住熵减律:“叠环”职住分离链
6.3 城市中心体系的“叠环”空间模型
6.3.1 一级中心区
6.3.2 二级中心区
6.3.3 三级中心区
6.3.4 四级中心区
6.3.5 上海“叠环”空间模型总体结构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1.1 本书的主要研究观点总结
7.1.2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总结
7.2 对本研究的反思与辨析
7.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彩图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