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文艺美学新编

封面

作者:寇鹏程

页数:260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21624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文艺美学这一概念是中国文艺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展的产物。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受外敌侵略,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因此,救亡运动成为中国的首要任务。文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与这个民族首要任务纠结在一起,这使得文艺与政治、时代使命的紧密联系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的显著特点。

目录

第一章 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

第二章 文艺本质之思的历史状况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对何谓文学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各时期的文学观
二、中国文学艺术的几个基本传统
第二节 西方历史上对何谓文学的认识
一、文学、艺术概念本身内涵的演变
二、西方关于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西方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观念的历史演进
四、西方论文学艺术的几个传统

第三章 文艺本质的美学之思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艺术掌握方式论
三、文学最根本的特性是审美性
四、文学审美性质的辩证认识
五、主要审美范畴

第四章 审美视野中的文艺创作
一、文艺创作的一般过程
二、文艺审美创造的形象思维论
三、文艺审美创造中的情感和想象

第五章 文艺审美创造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二节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第三节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
一、古典主义
二、现代主义
第四节 典型与意境
一、典型
二、意境
第五节 艺术创作中的特殊现象
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灵感
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创作中的癫狂
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天才

第六章 美学视野中的艺术作品
一、审美作品的多层次构成要素
二、艺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四、艺术作品的风格和流派

第七章 审美视野中的读者接受
第一节 历史上关于读者接受的论述
一、中国关于读者接受的理论
二、西方关于读者接受的理论
第二节 读者接受活动的性质
第三节 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的原则
二、西方当代艺术批评的视角

节选

  《文艺美学新编》:  3.从独立论到生存论的文艺美学  随着西方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日渐加强,西方审美对于日益发达的现代化社会的批判也日渐加强,试图以审美来拯救社会现代性带来的弊端,把审美作为逃避社会现代性恶果的一条道路。  西方社会经过环球航行、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几次革新,社会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商品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人的“物化”与“机械化”,社会的“失序”与“失衡”,精神家园的毁灭和诗意栖居的丧失。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产阶级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但同时“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任何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①西方现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讲究经济效益的商品社会,一个冷酷无情的机器社会。  1829年,年轻的卡莱尔写道:“要是我们必须用一句话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的话,我们首先会叫它是机器的时代……同样的习惯不仅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方式。人不仅在手上而且在头脑里和心里也机器化了。”②这种机器化大生产所带来的人性的麻木、机械和破碎是现代人深切感受到的社会问题,荷尔德林不无感慨地说:“我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民族比德国人更加支离破碎的了。你看得见工匠,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思想家,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牧师,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主子和奴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但是看不见人。”③人性的片面发展、完整人性的不复存在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社会,它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它为富人创造了宫殿,但为穷人创造了贫民窟,这是一个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一开始就指出的那样一个时代:“那是最昌明的时代,那是最衰微的时代;那是理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现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性”的社会,人类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狄更斯把这个现代性社会称为“巨型怪兽”,难于如人所愿地驾驭;韦伯把这个现代社会称为一个被“去魅”的社会;荷尔德林称之为“贫困的时代”;海德格尔称之为“上帝之离去”、“世界的黑夜”、“无家可归”和“悬于深渊的时代”;尼采称之为“上帝死了”的时代;福柯则称之为“人之死”的时代……与物质的繁荣、科技的昌明、机械的发达同时并存的是人性的麻木、僵化、片面,以及和谐诗意生活的丧失。  面对现代社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的痛苦的局面,现代的审美艺术纷纷把拯救现代人“单面性”的希望寄托在了感性的审美身上,要求审美化的生存、生存的审美化成了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学理念。对于现代文明物质科技与心灵精神“失衡”带给人类的危害,卢梭早就开始了对它的控诉,他用自然的、原始的“返回自然”的感情与那种“文明”的成果相对抗。而席勒则自觉地让审美担负起拯救现代人不完整人性的使命。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里指出给现代人造成人性分裂创伤的正是现代文明本身的过度发展,他把拯救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认为:“只有审美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他在个人心中建立了和谐,一切其他方式的表象都使人分裂,因为它们不是单单根据人性的感性方面,便是单单根据精神方面;只有审美的表象能够使人成为整体,因为它要求这两种人性的彼此协调。”①在审美的“游戏冲动”中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是感性、理性的和谐发展,席勒把拯救感性、理性分裂的“碎片人”的希望寄托在了审美的身上。  海德格尔也把拯救现代人的希望寄托在诗人身上,寄托在审美身上。他认为在这样的时代里,也许只有诗人才能真正使我们觉得还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希望,才能为我们“去蔽”。在《诗人何为》中海德格尔说:“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人们必须经历并且承受世界之深渊。但为此就必须有入于深渊的人们。”②这“人于深渊”的人就是诗人了,只有他或许还能人于深渊而领悟那真正的存在,从而让我们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栖居于同一个物质的世界上,让我们能够不受技术世界的危害而立身和持存,摆脱物质技术世界的危害。只有诗人还能人于深渊,“揭示”本真的存在,使存在逐渐“去蔽”而“澄明”起来。在海德格尔那里,这种被揭示出来的生存的“无蔽”就是美。“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耀就是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③美、艺术成了海德格尔相信还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希望之所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文艺美学新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4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