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学斌
页数:260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33301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社区志愿服务》首先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主要是论述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及现状、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化状况。接着是有关社区志愿服务的实务篇,包括接触社区及居民、如何认识社区组织机构、如何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了解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写作。 《社区志愿服务》内容新颖,实践性强,注重融入我国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实践中的新经验、新材料,不仅可以作为社区志愿者的培训教材及参考阅读书目,而且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社区志愿服务的参考教材。
目录
第一节 社区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服务的界定
二、社区服务的特征
第二节 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
二、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
一、社区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
二、社区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
三、社区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四、社区志愿服务是回应居民需求、增进社区福祉的有力手段
第四节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社区
二、党和政府倡导,社会广泛参与
三、各尽所能,形式多样
第二章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社会转型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产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社区建设的兴起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背景
三、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四、计划经济时代的学雷锋活动是社区志愿服务兴起的前奏
第二节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阶段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起步探索阶段(1986-1993年)
二、社区志愿服务的稳步发展、巩固提高阶段(1994-2007年)
三、社区志愿服务的迅猛发展、完善规范阶段(2008年至今)
第三节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特点
二、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特点
第四节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一、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取得的成就
二、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
第三章 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
第一节 社区生活志愿服务
一、社区生活志愿服务的概念
……
第四章 社区志愿服务的形式
第五章 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化
第六章 接触社区及居民
第七章 认识社区主要组织和机构
第八章 如何动员居民参与
第九章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社区志愿服务》: (二)志愿服务管理欠规范,缺乏高效统一的协调机制 基于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实需要和长久发展,根据《志愿服务条例》,中央决定由中央文明办来牵头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协调,集中加强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的志愿服务依旧缺少统一的管理,从纵向联结来看,社区志愿服务纵向联结不够紧密,活动缺乏持续性;从横向联结来看,社区志愿服务涉及团工委、民政、残联、综治等多个部门,涉及政府部门、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单位,各领域、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合作的局面,缺少一个对志愿服务进行总体统筹规划的部门,协调运作机制不畅,甚至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部门间条块分割比较明显,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运用。比如社区志愿服务由民政部负责,青年志愿者则是由共青团负责,巾帼志愿者由妇联为主管,另外还有老龄委、工会、残联等群众团体的各类社区志愿组织,它们在管理、规范志愿服务方面往往难以协调一致。 此外,对志愿者的管理也缺乏统筹。虽然近年来开始试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的管理思路,但从整体来看,没有形成对社区志愿者的统一招募、注册、培训等管理机制。不少志愿者同时在多个部门和组织下进行注册,重复和交叉现象大量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给志愿者的统筹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 (三)社区志愿服务存在行政化、形式化趋向,缺乏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和行政推动是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初期,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倡导以及街道、居委会等的组织和动员,具有一定的官方或半官方色彩。政府主导虽然可以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迅速发展,但行政主导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容易受到官僚主义的影响,志愿活动变成以命令任务的形式下达和执行,居民被动参与而非个人的自愿行为,抑制了志愿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容易降低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热情。此外,到志愿服务的发展后期,若政府部门介入太多,一方面增加了政府部门的行政压力,没有激发志愿组织活力,另一方面,不同社区志愿服务协会不能实现差异性发展,缺乏独立性和可持续性,也没有真正发挥民间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此外,一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流于形式,常态化的服务较少,运动化的服务较多。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一些节假日或特殊时期开展活动,且主要集中为一些短期活动,缺乏持续性,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整体上层次较低,集中于治安巡逻、环境整治、敬老助残等传统项目,无法真正取得服务居民的实际效果。在空间上,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地域分配不平衡,缺乏具有本社区特色、满足本社区居民需求的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另外,由于大多数志愿者的临时性强、流动性强、组织性较弱,导致社区志愿服务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对志愿者本身的培训和激励机制都比较匮乏,不利于增强志愿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不良、服务质量不高。 (四)社区志愿服务发展不均衡 志愿服务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分布不够合理,导致有些地区会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地区则因为缺乏资源不能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城市地区居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发生比显著高于农村地区,大城市老年人的参与度又显著高于中小城市。在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比如上海、深圳等地,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较好,地方志愿服务岗位趋于饱和状态。而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社区志愿服务则依旧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缺乏当地志愿者的关注和参与。即便是在同一城市,不同社区之间的志愿服务开展情况也有很大不同。除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外,信息的不对称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人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缺乏组织和平台,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缺乏获取供需信息的渠道,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还比较零散,“互联网+志愿服务”还未能充分发挥对接供需的作用,不利于志愿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除此之外,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不平衡还体现在服务内容和对象上,在服务内容上以生活便民服务为主,在服务对象上以社区困难老人为主,而在社区助残、社区心理咨询、社区矫正等专业志愿服务方面较为欠缺,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准还不够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