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俄国史研究俄国外交史(1700—1917)

封面

作者:邓沛勇/孙慧颖

页数:33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01792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梳理十月革命前俄国外交的整体脉络,从三个时期、两个层面探究其外交历程,三个时期即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和俄罗斯帝国时期,两个层面即其与西方和东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借此勾勒出俄国外交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早期俄国外交影响力甚微,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但已逐步登上靠前舞台;北方战争胜利后,俄国对外影响力大增,法国大革命之后其外交影响力达至很好,一度成为欧洲宪兵;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后,俄国外交重心开始东移,20世纪初,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开始回归西方。

作者简介

邓沛勇,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俄国经济史,出版《俄国能源工业研究(1861—1917)》(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译著两部《19世纪的俄国:城市化与社会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和《19世纪俄国工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布论文和译文1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项。作者联系地址

目录

第一部分古罗斯篇

第一章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关系

第一节基辅罗斯早期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第二节11~14世纪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第二部分欧洲篇

第二章15~17世纪俄国的外交

第一节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早期对外政策

第二节伊凡雷帝的对外政策

第三节17世纪俄国外交概述

第三章18世纪俄国的对外扩张

第一节俄国对外扩张的原因

第二节彼得一世的外交政策

第三节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

第四章19世纪俄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19世纪俄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第二节俄国与法国大革命

第三节尼古拉一世的对外政策

第四节19世纪下半叶俄国的对外政策

第五章20世纪初俄国对外政策的变动

第一节20世纪初俄国政策变动的原因

第二节一战前俄国外交概述

第三节一战期间俄国的外交

第四节一战期间的俄英关系

第三部分亚洲篇

第六章俄国的东方政策

第一节俄国在中亚的扩张

第二节俄国侵略中国

第三节俄日关系

第四节俄印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十月革命前,俄国外交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基辅罗斯时期,因建国较晚,周边早已强国林立,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其处于被动地位,此时,其主要外交对象是拜占庭帝国;二是13~17世纪,基辅罗斯分裂成诸多公国,加上蒙古人入侵,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其作用可谓微不足道,而且在外交上还长期受制于波兰、立陶宛和瑞典等国,三十年战争之后,其国际地位才逐步提高;三是18世纪,俄国开始以大国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北方战争奠定了俄国欧洲强国的地位,在与波兰的博弈过程中,俄国逐步获得外交主动权,三次瓜分波兰后,俄国直接与普鲁士和奥地利接壤,同时,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英法七年战争中都留下了俄国的身影;四是19世纪,俄国的外交由盛转衰,卫国战争虽然让俄国蒙受巨大损失,但是其国际地位飙升,维也纳会议召开、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成立,以及镇压1848年欧洲革命都是俄国外交鼎盛的表现,但因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利,外交地位逐步下滑,在柏林会议上,其外交大国地位才得以恢复;五是20世纪初,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俄国外交颓势凸显,但即便如此,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仍然是国际关系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综观十月革命前俄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如下特征:一是俄国对外政策简单粗暴,外交上多以武力征服为主,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较少;二是东西方并举,欧洲一直是俄国的外交重心,经过历任沙皇的努力,俄国逐步控制波罗的海、中东欧和黑海地区,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向西部扩张受阻,开始更多地关注东方,20世纪初,日俄战争失败后,俄国又开始回归欧洲;三是俄国长期践踏弱小国家的主权,三次瓜分波兰、兼并中亚诸汗国、侵占中国北方大量领土都是突出表现;四是18世纪末,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俄国史研究俄国外交史(1700—1917)》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