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Europes tragedy

封面

作者:[英] 彼得·威尔逊 著,宁凡 / 史文轩 译

页数:904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08929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彼得·威尔逊(1963—),英国历史学家,自2015年来一直担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战争史奇切勒教授。彼得·威尔逊主要研究中欧史、战争史,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史。除了本书,他的著作还有《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从帝国到革命:德国历史,1558—1806》等。

译者简介
宁凡,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世界历史》杂志编辑。
史文轩,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编辑、译者。

本书特色

1.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2.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

3.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目录

哈布斯堡家谱,1500—1665

1618 年中欧地图

地图和战场平面图列表

前 言

第一部分 开 端

第 1 章 序 幕

三个男人、一扇窗

多种解读

本书论点

第 2 章 基督教世界核心地带的难题

帝 国

教派化

宗教与帝国法律

第 3 章 奥地利王室

领地和王朝

等级会议和教派

天主教复兴

第 4 章 土耳其战争及其后果

土耳其的威胁

战争的方式

长土耳其战争

兄弟之争

第 5 章 西班牙和平

西班牙君主国

尼德兰叛乱(1568—1609)

西班牙之路

西班牙缔造和平

第 6 章 波罗的海霸权

丹 麦

分裂的瓦萨王朝

波兰 – 立陶宛

第 7 章 从鲁道夫到马蒂亚斯(1582—1612)

宗教与德意志诸侯

至 1608 年的教派与帝国政治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1608—1609)

于利希 – 克利夫斯危机(1609—1610)

第 8 章 一触即发?

皇帝马蒂亚斯

乌斯科克战争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1615—1617)

普法尔茨的边缘政策

第二部分 冲 突

第 9 章 波希米亚叛乱(1618—1620)

为了自由和特权

一个国王换一顶王冠

费迪南德集结力量

白 山

失败的原因

第 10 章 费迪南德的胜利(1621—1624)

普法尔茨事业

新教圣骑士

天主教占优势(1621—1629)

第 11 章 奥利瓦雷斯和黎塞留

奥利瓦雷斯

黎塞留

瓦尔泰利纳

第 12 章 丹麦对皇帝的战争(1625—1629)

下萨克森的麻烦

瓦伦斯坦

丹麦的失败(1626—1629)

第 13 章 欧洲战争的威胁(1628—1630)

波罗的海

尼德兰

曼托瓦和拉罗谢尔

《归还教产敕令》

雷根斯堡选帝侯大会(1630)

第 14 章 北方雄狮(1630—1632)

瑞典的干预

在狮子和老鹰之间

瑞典帝国

呼吁援助

顶 峰

第 15 章 没有了古斯塔夫斯(1633—1634)

海尔布隆联盟

莱茵河沿岸的紧张局势

西班牙的介入

瓦伦斯坦:最后一幕

两个费迪南德

第 16 章 为了日耳曼自由(1635—1636)

黎塞留决定开战

西方的战争(1635—1636)

《布拉格和约》(1635)

唤起爱国主义

为和平作出新的努力

第 17 章 哈布斯堡高潮(1637—1640)

僵 局

争夺莱茵河的决心

德意志北部的和平?

第 18 章 均势(1641—1643)

法国 – 瑞典联盟(1641)

帝国内部的战争(1642—1643)

西班牙日益严重的危机(1635—1643)

从布雷达到罗克鲁瓦(1637—1643)

第 19 章 谈判压力(1644—1645)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法国在德意志(1644)

瑞典支配波罗的海(1643—1645)

1645 年:可怕和诞生奇迹的一年

第 20 章 战争或和平(1646—1648)

信心危机(1646)

达成共识

西班牙与尼德兰议和

最后一轮(1648)

第三部分 后 果

第 21 章 威斯特伐利亚协议

国际层面

基督教和约

复 员

帝国复苏

第 22 章 人力和物力损失

一场毁灭性的狂怒?

人口影响

经济影响

领地国家的危机

文化影响

第 23 章 经历战争

经验的本质

军事 – 民事关系

认 识

纪 念

缩略语

注 释

出版后记

前言

前 言

有很多关于三十年战争史的专项研究,但全面记述三十年战争的著述很少。大多数作者只是为学生做了简短的概述。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若要涵盖三十年战争的各方面,至少需要掌握 14 种欧洲语言,而且,关于这场战争的档案记录够研究几辈子的。甚至印刷的资料也有数百万页,仅仅关于结束这场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著作标题就超过 4000 个。各类浩如烟海的证据影响了之前历史著作的书写方式。一些著作通过将这场战争融入到对欧洲向现代性过渡的更广泛解释中来切入细节。另一些则更多地展示了人物和事件,但随着作者的叙述接近 17 世纪 30 年代中期,往往出现了乏力的迹象。到那时,令这场战争开场阶段生机勃勃的英雄和恶棍基本上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被后代忽视的人物。人们急于结束这个故事,最后 13 年的事件被压缩,只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或更少,其

中大部分内容都致力于讨论和平与后果。

目前这部著作试图纠正这一问题,更为均匀地覆盖整个时间跨度。这种方法的一些显著特点在第 1 章中得到了阐述。最重要的是,要把这场战争本身视为一场有关中欧政治和宗教秩序的斗争,而不是把它淹没在对整个 17 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冲突的一般性描述中。虽然这简化了某些方面,但它也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 16 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复杂局势中的战争起源上。本书第一部分的任务是解释这一点,并将其放置在更广泛的欧洲背景下。第二部分大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场正在上演的悲剧,特别关注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 17 世纪 40 年代中期之前,缔造和平的努力失败了。最后一部分考察了这场战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以及更长远的意义。自始至终,结构性解释都与强调动力和偶然性相结合,与以往的惯例相比,给了较小的参与者以及较突出的参与者更多的篇幅。参考文

献是有选择性的,排除了很多使用的旧材料,而采用了大多数读者比较容易接触到的近期作品,并且为专业文献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我很高兴能获得艺术和人文研究委员会授予的 2007—2008 年科研休假奖,我正是得益于此才能够将本书全部完成。我在桑德兰大学期间得益于那里的学术环境,还受到了赫尔大学历史系的热烈欢迎,使我在赫尔大学完成了本书的最后部分。在我于 2006 年短暂访问维也纳期间,利奥波德·奥尔和维也纳皇家档案局的人员为我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我要感谢斯科特·狄克森、罗伯特·埃文斯、拉尔夫·莫里森和尼尔·兰诺特森帮我完成了一些艰苦的工作,尤其感谢卡斯帕·赫卡维克帮我整理波兰语

资料。克拉丽莎·坎贝尔·奥尔、特恩特热尔·赫尔菲里希、迈克尔·凯泽、莫琳·梅克勒、格萨·帕尔菲和西罗·保莱蒂教会了我关于书中一些细节的知识。我还十分感激特雷弗·约翰逊为我提供了他的书稿。按照巴伐利亚地区的规定,此书仍属于未出版的书。他在 2007 年突然去世了,这很令人悲伤。我再也不能回报他了。

西蒙·温德尔一直鼓励我,使我最终完成了这本书。他提出了编辑方面的建议,使本书的语言更加简洁。夏洛特·赖丁认真校对了本书,修正了不一致的地方和错误。塞西莉亚·麦凯完成了本书的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这是我十分渴望的。

伊莱恩、亚历克、汤姆和尼娜很有耐心地容忍我沉浸在这份工作中。他们和往常一样为我提供了最大的帮助,也激发了我的灵感。我要把此书献给他们,以此表达我对他们的爱。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Europes tragedy》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