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学梅
页数:138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90378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分享白酒品评,适用于白酒行业的从业人员、白酒文化的爱好者、白酒文化传播工作者、零基础白酒爱好者。本书从品酒爱好者的视角出发,一起追寻白酒品鉴之源,探索成为品酒师的路径,了解感觉器官在白酒品鉴中的作用,学习如何品鉴白酒,探索影响白酒感官质量的因素,提升品酒技巧等。读者看完这本书,不仅懂的如何品鉴白酒,更会知晓其中的原理,为以后更深入学习白酒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
田学梅,硕士研究生学历,四川轻化工大学副教授。曾获得中国专利1项,至今参编著作1本,公开发票论文2篇。
目录
第一节 白酒品鉴概述
第二节 白酒品鉴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白酒品鉴技术发展
第二章 白酒品酒师修炼之路
第一节 白酒品酒师的定义
第二节 白酒品酒师的报考
第三节 白酒品酒师的第一品质
第三章 感觉器官与白酒品鉴
第一节 视觉在白酒品鉴中的作用
第二节 嗅觉在白酒品鉴中的作用
第三节 味觉在白酒品鉴中的作用
第四节 其他感官在白酒品鉴中的作用
第四章 白酒品鉴前的准备
第一节 品酒的环境与器具
第二节 品鉴酒样
第三节 品酒礼仪
第五章 白酒品鉴的要领
第一节 白酒品鉴的类型
第二节 观察白酒的外观
第三节 嗅闻白酒的香气
第四节 品尝白酒的滋味
第五节 体会白酒的触感
第六节 综合定风格
第七节 白酒品鉴的注意事项
第六章 白酒品鉴的描述
第一节 白酒品鉴术语
第二节 白酒感官品鉴量化评分
第三节 四大基本香型白酒品鉴术语
第七章 白酒品鉴训练
第一节 白酒的风味物质
第二节 白酒典型性和质量差、酒精度差练习
第三节 白酒重现性和再现性练习
第八章 白酒的类别与感官特点
第一节 认识白酒
第二节 糖化发酵剂的类别
第三节 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的鉴别
第四节 不同白酒香型的品鉴
第五节 新生代酒品
第九章 白酒的生产工艺与感官特点
第一节 酿酒原料
第二节 酿酒辅料
第三节 酿造工艺
第四节 储存与变化
第五节 五粮液“1366”酿造工艺与感官特点
第十章 白酒勾兑
第一节 白酒勾兑的原理与发展
第二节 白酒调味
第三节 白酒勾兑和酒体设计
附录一 白酒国家标准
附录二 质量分数表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国白酒品鉴》: 白酒品鉴在白酒文化、生产和技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白酒品鉴的快速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的。1952-1989年,我国共举行了五届全国评酒会,对白酒行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最先肯定了我国知名白酒品牌在行业中的地位,也让当时一些知名度不高的白酒品牌凭借独特的工艺、感官特征和优秀品质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一、第一届全国评酒会 1952年冬季,财政部税务总局、华北酒类专卖公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酒类专卖会议,品鉴了会前收集的酒类样品。此次参与评酒工作的专家有朱梅、辛海庭、王秋芳、王明爱(日籍)。朱梅、辛海庭主持评酒工作,辛海庭、王秋芳、王明爱(日籍)共同负责酒样的分析检测工作。 会前,华北酒类专卖总公司通知当时的各大行政区负责收集参评酒样,共收到样品103种,其中白酒19种。参评酒样人选条件为:品质优良,符合高级酒类标准及卫生指标;在国内广受好评,为全国大部分人欢迎;历史悠久,在全国有销售市场;制造方法特殊,具有酿造特色,不能仿制。 参评酒样的理化检测由朱梅工程师组织开展,辛海庭、王秋芳、王明爱共同负责分析检测工作。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之前,国内还没有关于酒类产品检测项目和方法的规定,主要通过查阅资料确定酒类检测项目的指标和方法。虽然环境艰苦,条件落后,但朱梅、辛海庭等酒界老前辈根据“品德优良”“广受好评”“历史悠久”“具有酿造特色”等要求,从100多种酒样中评选出8种国家级名酒,其中包括4种白酒,分别是茅台酒(贵州仁怀县)、汾酒(山西汾阳杏花村)、泸州老窖特曲(四川泸州)、西凤酒(陕西凤翔县)。这次评酒会对推动白酒行业的生产、提高白酒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以后的评酒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届全国评酒会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选出的八大名酒,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介的传播,使全国消费者对酒质的优良标准有了新的认知,也提高了名优白酒的知名度。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国营酒厂逐渐增多。为了掌握酒类质量情况,促进酿酒工业的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于196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从规模和举办方式来看,这次评酒会才算是全国性的评酒会。 第二届全国评酒会由酒业专家周恒刚主持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评酒委员会,评酒委员由各省(市、自治区)推荐,轻工业部聘请,共36名,其中白酒评委17名。此次酒样选拔筛选工作更加严格,轻工业部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选拔推荐优秀酒品,选送的样品能代表市场销售的酒类商品,须经省(市、自治区)轻工业厅、商业厅共同签封,并报送产品小样。 第二届评酒会首次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评酒规则。按白酒、黄酒、果酒、啤酒四个组别开展评选活动,以白酒为基质的露酒划人白酒组品评。在白酒品鉴过程中,不分香型、原料、糖化发酵剂的差异,整体采取混合编组大排队的方法评比。评酒委员需独立思考、打分、写评语。酒样统一采取密码编号评比,实行淘汰制,优胜者进入复赛和决赛环节。同时,要求与会人员遵守评酒规则:评酒室不准吸烟,评酒全过程保持安静,不得互相交换意见或互相观看评酒结果;每次品评一个酒样前先用清水漱口,并休息3~5min后再品评下一个酒样;非评酒期间要保证充分的休息。此外,为提高评酒的准确性,大会菜谱需经大会秘书处审查,不能有刺激性的辛辣菜和味道浓烈的油腻荤腥菜品。 第二届评酒会共评出了18种全国名酒,27种全国优质酒。白酒组中,评出8种国家名酒,并增设低于国家名酒等级的国家优质酒9种。8种国家名酒为五粮液(四川宜宾)、泸州老窖特曲(四川泸州)、全兴大曲(四川成都)、古井贡酒(安徽毫州)、茅台酒(贵州仁怀县)、汾酒(山西杏花村)、西凤酒(陕西凤翔县)、董酒(贵州遵义);9种国家优质酒为双沟大曲(江苏泗洪)、龙滨酒(黑龙江哈尔滨)、德山大曲(湖南常德)、湘山酒(广西全州)、三花酒(广西桂林)、凌川白酒(辽宁锦州)、哈尔滨老白干/高粱糠白酒(黑龙江哈尔滨)、合肥薯干白酒(安徽合肥)、沧州薯干白酒(河北沧州)。 第二届评酒会充分体现了我国酿酒工业的发展,不仅名酒数量增加,而且增加了9种国家优质酒。第二届评酒会未分香型评酒,因而香气浓郁者占优势,清香型、酱香型白酒得分较低,不能精确反映不同风格的特点。第二届评酒会响应了全国第一届酿酒会议提出的“全国酿酒行业要为国家节约12.5万吨粮食”的号召。全国酿酒企业掀起了增产节粮、推广烟台操作法的热潮,大力提倡推广用高粱、玉米或薯干、代用粮为原料,替代传统生产的粮食大曲酒,使全国平均吨酒耗粮下降。 三、第三届全国评酒会 197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在大连组织召开了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会前,共选送了313种代表酒品。主持专家为周恒刚、耿兆林,参会评委共65人,其中白酒评委22人。 《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评酒办法(草案)》明确规定了参加全国评酒的产品、评酒规则、全国评酒委员的考核办法,以及全国评酒委员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全国评酒工作人员守则、全国评酒的奖励、各酒类的评分细则等。 评酒分为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及果露酒四个组进行。白酒的评比首次按香型、生产工艺和糖化发酵剂分组进行,编为大曲酱香、大曲浓香和大曲清香,麸曲酱香、麸曲浓香和麸曲清香,小曲米香,其他香型及低度等组,分别进行评比。会前制定了较为完整的评酒办法,首次对评酒员进行了考核,统一了主要香型的风格描述。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浓香型酒:窖香浓郁,绵甜甘洌,香味谐调,尾净味长;清香型酒:清香纯正,诸味谐调,醇甜柔和,余味爽净;米香型酒: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净,回味怡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