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林芝县幅(H46C003003)

封面

作者: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编写

页数:153页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25321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报告按新一代地质填图总体要求, 按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规范要求进行系统实测填图, 遵循区调工作程序, 以地质矿产调查为主线, 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专题研究和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生态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 (泉水、温泉) 等综合调查研究与评价。

本书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林芝县幅H46C003003)(精)》由尹光侯等著,本书特色:
(1)通过系统区域地质调查,查明各大类岩石或地质体的岩石组合类型、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构造单元,建立各单元岩石地层系统。
(2)查明测区原划分为“二叠系”的地层时代、层序和沉积盆地性质;调查测区原划分为“三叠系”朗杰学群的特征,及与墨脱幅的南迦巴瓦岩群的关系。
(3)对林芝花岗岩进行解体,划分谱系单位,并查明岩浆活动期次;对岩体边缘变质岩进行变质相带划分,研究混合岩性质、类型及特点。
(4)查明主要断裂、褶皱的形态规模、组合样式及运动学标志,调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延的问题及表现形式,研究主要构造带的俯冲、走滑、拆离三位一体叠合及动力学机制,探讨区域构造演化。注意各类矿产资源和地质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
(5)按照填图带专题的原则,重点解剖雅鲁藏布江构造带“蛇绿混杂岩”的组合类型、形成时代,进而探讨板块构造的拼合、裂解过程及其构造动力学机理及与之有关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规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与经济
一、位置与交通
二、自然地理与经济
第二节 目标任务要求
第三节 地质矿产调查历史与研究程度
第四节 任务完成情况及质量评述
一、任务完成情况
二、质量评述

第二章 地层及沉积岩
第一节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地层
一、拉萨-察隅地层分区
二、高喜马拉雅地层分区
第二节 前奥陶纪松多岩群
第三节 新元古代-寒武纪肉切村岩群
第四节 石炭纪-二叠纪地层
一、地层划分简史
二、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三、沉积层序与沉积环境
四、地层时代讨论
第五节 侏罗纪地层
一、地层划分简史
二、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三、地层时代讨论
第六节 白垩纪朗县混杂岩
一、混杂岩剖面结构
二、混杂岩特征
三、混杂岩时代讨论
第七节 渐新世-中新世大竹卡组
一、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二、地层时代讨论
第八节 第四纪地质
一、第四纪地层
二、第四纪冰川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
一、元古代变质超基性岩
二、晚白垩世变基性-超基性岩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寒武纪片麻状花岗岩
二、白垩纪中酸性侵入岩
三、古近纪花岗岩
四、脉岩
五、中酸性岩的成因、演化及成矿专属性探讨
第三节 火山岩
一、中元古代一新元古代八拉岩组火山岩
二、前奥陶纪松多岩群火山岩
三、中一晚侏罗世叶巴组火山岩
四、白垩纪朗县混杂岩火山岩

第四章 变质岩
第一节 南迦巴瓦变质岩带(Ⅰ)
第二节 珞巴村一巴墩变质岩带(Ⅱ)
一、珞巴村变质岩亚带(Ⅱ1)
二、巴墩变质岩亚带(Ⅱ2)
第三节 朗县一米林变质岩带(Ⅲ)
一、岩石类型
二、原岩恢复及原岩建造
三、变质相带及变质变形期次
第四节 拉日芝-林芝变质岩带(Ⅳ)
一、林芝变质岩亚带(Ⅳ1)
二、多青岗变质岩亚带(Ⅳ2)
第五节 工布江达-尼西变质岩带(V)
一、工布江达变质岩亚带(V1)
二、尼西变质岩亚带(V2)
第六节 雪卡变质岩带(Ⅵ)
第七节 动力变质作用及韧性剪切糜棱岩带
一、脆性动力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二、韧性(塑性)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演化史
第一节 各构造单元建造特征
一、工布江达断隆(Ⅰ1)
二、冈底斯岩浆弧(Ⅰ2)
三、雅鲁藏布江结合带(Ⅱ)
四、北喜马拉雅特提斯褶冲带(Ⅲ)
五、高喜马拉雅基底逆冲带(Ⅳ)
第二节 构造变形相及构造变形相序列
一、构造变形相
二、构造变形相序列
第三节 各构造单元构造形迹特征
一、工布江达断隆(Ⅰ1)
二、冈底斯岩浆弧(Ⅰ2)
三、雅鲁藏布江结合带(Ⅱ)
四、北喜马拉雅特提斯褶冲带(Ⅲ)
五、高喜马拉雅基底逆冲带(Ⅳ)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
第五节 构造发展史
一、克拉通化阶段
二、克拉通阶段
三、雅鲁藏布江洋盆扩张阶段
四、俯冲消减阶段
五、闭合-碰撞阶段
六、伸展隆升阶段

第六章 矿产资源与旅游资源及区域环境地质
第一节 矿产地质与资源
一、概述
二、矿产各论
三、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四、地球化学背景
五、成矿带划分及其特征
六、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第二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一、旅游资源类型概况
二、旅游资源评价
三、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第三节 区域环境地质
一、环境地质灾害特征
二、对防灾、减灾工作建议

第七章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附件:1:25万林芝县幅(H46C003003)地质图及说明书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林芝县幅(H46C003003)》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