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漱溟著
页数:317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195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上半期, 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 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 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 采用非暴力的方式, 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 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 刷新中国政治, 复兴中国文化, 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实践层面, “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 并呈现出“群体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 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 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 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本册为一。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目录
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
“乡治十讲”听后记略
抱歉——苦痛——一件有兴味的事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
1929年
村政问答记
北游所见记略
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
河南村治学院组织大纲
1930年
主编本刊(《村治》)之自白
梁漱溟启事(为任《村治》主编事)
各地乡村运动消息汇志弁言
敬以请教胡适之先生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答张廷健先生书
冯著《从合作主义以创造中国新经济制度》题序
“建设新社会才算革命”答晴中君
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
政治的路
答马儒行君来书
悼王鸿一先生
为胡适之先生复信所写跋语
读李朴生先生《村治运动的正路》后志
中国问题之解决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组织大纲及学则课程
敢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
节选
《梁漱溟乡村建设文集(一)》: 所谓乡村建设,事项虽多,要可类归为三大方面:经济一面,政治一面,教育或文化一面。虽分三面,实际不出乡村生活的一回事;故建设从何方人手,均可达于其他两面。例如从政治方面人手,先组成乡村自治体;由此自治体去办教育,去谋经济上一切改进,亦未尝不很顺的。或从教育人手,由教育去促成政治组织,去指导农业改良等经济一面的事,亦可以行。但照天然的顺序,则经济为先;必经济上进展一步,而后才有政治改进教育改进的需要,亦才有作政治改进教育改进的可能。如其不然,需要不到,可能性不够,终是生强的作法。我们从事乡村建设,原是作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夫,固不能待其天然自进;然于此中相因相待之理不知留意,建设必将无功。 所谓乡村经济的建设,便是前所说之促兴农业。此处所说农业并概括有林业、蚕业、茶业、畜牧、养鱼、养蜂、各项农产制造等,——一切乡村间生产事业皆在内。所谓促兴农业又包括两面的事:一是谋其技术的改进;一是谋其经济的改进。技术的改进,是求生产的品质与量数有进益,诸如改良种子,防病除虫,改良农具,改良土壤,改良农产制造等事皆是。经济的改进,是求生产费之低省与生产值之优厚,一切为农家合算着可以省钱或合算着多赚钱的办法皆是;其主要者即为各项“合作”。如信用合作、产业合作等。这两面的改进自有相连相需之势,即技术上的改进,每有需合作才能举办者;而合作了,亦会自求其技术的改进。二者交济,农业之发达是很快的。农业果然兴起,工业相因而俱来。或应于消费的需求,径直由消费合作社举办;或为农业原料之制造,由产业合作社而举办;其矿冶等业则由地方自治体以经营之。由此而来的工业,自无近代工业所酿的危害。在适宜情形之下,农民并可兼作工人;近代工人生活机械之苦于此可免,那是文化上更有意义的事。 说到政治一面,大家都常听到“要赶快完成地方自治”——包含乡村自治——一句话;其实这是未假思索之言。政治都是以经济为背景的。照原来中国乡村的旧经济状态,本不会有“欧化的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欧洲政治里面的一回事,故冠以欧化字样;普通所说,类多指此。照现在中国一天一天枯落的乡村,更没法子有这事实现。非待中国社会经济有进展,是不会完成“自治”的;然而中国经济问题又不会走上欧洲那条路,中国终不会有那种“地方自治”是很明白的。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天然只有一条路如上所说者,因此中国亦将自有其一种政治(包含地方自治)。中国从合作这条路去走,是以“人”为本的,不同乎资本主义之以“钱”为本。又从乡村而建设起来,层层向上建筑,向大扩张,虽然合作社的联合中枢机关在都市,而其重心则普遍存于各乡村。由是,其政治的重心亦将自普在乡村,普在人人。像欧洲那样“钱”膨大起来驱使人,而人转渺小;又由都市操纵国权,乡村轻末不足齿数,上重而下轻者这里都不会有。可以说欧洲国家政权好像偏起而耸立的;此则是平铺安放的。尤其是个人本位自由竞争的经济,其经济属私事,政治乃为公事,二者分离。此则合作经营,即私即公;经济与政治固可以不离为二。孙先生遗教曾说,地方自治体不单为一政治组织,抑并为一经济组织,指示甚明。大概事实上,亦非借经济一面之合作引入政治一面之自治不可。不然,则虽将区村闾邻按照法令编制起来,自治公所的招牌悬出来,至多不过奉行上面命令办些行政事务而已;不能举自治之实。 眼前若成立自治组织,宜注意担任自治公职者之人选,取谦谨平实一流,使其消极地少些流弊。其积极的功用,则要以能和睦乡党尽诱导教育之劳,使于自治生了解生兴趣者为最上。 乡村建设之教育一面,眼前可做之事甚多;而要以民众教育为先,小学教育犹在其次。民众教育随在可施,要以提高一般民众之知能为主旨。经济一面、政治一面之得有些微进行,统赖于此。内地乡民之愚暗,外间多不深悉,一为揭看,便将兴叹无穷。倘于此多数民众不能有所开启振拔,则凡百俱不相干,什么都说不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