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英锐
页数:318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23514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整体内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全书共八章,具体包括:劳动关系管理概述、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工资与福利、员工管理、劳动争议管理、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本教材基本覆盖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内容和体例上与时俱进,力求“看得懂、用得会、做得好”,体现易学、易教、易用。为了便于学习,从设定学习目标到知识点回顾、复习思考题,注重编写体例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为了检验学习效果,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作巩固,锻炼思考分析的能力,强调实用与实务并重。内容部分辅之大量的引导案例、小知识、法条衔接、法律衔接、法律链接、知识衔接、延伸阅读、大视野、实务操作的环节以拓展知识面、开阔思路、扩大视野。 《劳动关系管理》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宣传教育基础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教学使用,适合高职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为企业和劳动者、工会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者、法律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周英锐,毕业于吉林大学德恒律师学院经济法专业,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商法专业法学硕士。现任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副教授,河北法学会劳动法学会理事,河北省总工会法律援助律师。担任多家企业法律顾问,关注和研究企业用工管理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等课题。在《人民论坛》、《中国工运》、《中国劳福事业》、《中国工会财会》等国家刊物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讲授的课程包括:《劳动关系》、《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企业用工管理》、《企业经济法律实务》、《企业用工成本控制与法律风险防范》、《工会法》等。 王锁,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曾担任河北省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集体合同部部长等职务,有十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二十多年的工会工作经验,对劳动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在工会、集体合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目录
第一节 劳动关系管理理论
第二节 劳动关系含义与特征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第四节 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
第五节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第六节 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本章知识点回顾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劳动合同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建立
第二节 劳动合同概述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
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第六节 特殊用工劳动合同
本章知识点回顾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集体合同管理
第一节 集体协商制度
第二节 集体合同制度
第三节 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本章知识点回顾
复习思考题
目录
第四章 社会保险
第一节 社会保险概述
第二节 养老保险
第三节 医疗保险
第四节 生育保险
第五节 失业保险
第六节 工伤保险
第七节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本章知识点回顾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工资与福利
第一节 工资制度
第二节 住房公积金
第三节 津贴与福利
本章知识点回顾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员工管理
第一节 员工沟通管理
第二节 员工时间管理
第三节 员工健康管理
第四节 员工安全管理
第五节 员工参与管理
第六节 绩效管理
本章知识点回顾
复习思考题
……
第七章 劳动争议管理
第八章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
节选
《劳动关系管理》: (一)全国总工会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中提出的八条标准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且,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之一,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企业中,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显得更为直接与重要,构建和谐企业应当以营造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当前,劳动关系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职工特别是非公企业职工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拖欠工资,超时加班,工伤事故不断,职业病危害严重,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也十分复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还不健全,相当多数的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集体协商机制,集体合同制度流于形式,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也还不完善,等等。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与工会共同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然,工会应当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是时代赋予工会的神圣使命。 2006年3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主要标准,用来衡量企业是否达到劳动关系和谐的要求:①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用工行为规范;②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③依法保障职工劳动经济权益;④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⑤尊重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⑥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⑦维护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⑧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支持工会,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开展工作,依法缴纳工会经费。 “创建”活动,追求的是企业与职工的“互利共赢”;而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负有法定的责任。在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下,企业认真贯彻和实施《劳动法》、《工会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承担法律责任,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决定性条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则应当与工会组织一起,共同开展“创建”活动,细化和量化八条标准;并通过三方协商机制,履行督察职责,切实有效地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只有政府部门、企业与工会组织的通力协作,“创建”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成效。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各级工会加强和谐劳动关系指标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创建局面,努力形成科学、动态、长效的引导机制,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二)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评价主体的选择不科学 评价主体就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的行为主体,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也可以是评价组织机构和评价实施机构,其中评价实施机构又可以是评价工作组或专家咨询组,关键是确立与评价主体相应的职责。如在企业劳动关系评价中,有些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有些是企业自身组织。在企业内部,到底谁是评价主体,一般与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能分配有关。由于当前国内劳动关系基本格局是“强资本、弱劳工”,决定了管理方掌握着劳动关系的主导权,员工很难成为评价主体,这也是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独有特征。 2.评价程序及方法不够规范 在评价程序的选择和履行上,我国和谐劳动关系评价一般缺乏较严格的制度设计,企业参与度高,劳动关系的改善更多表现在形式上。另外,评价企业劳动关系包含一些客观性指标,如纠纷率、报酬水平、合同期限等,但同时也包含更多主观性指标,如工作环境满意度、劳动争议处理效率等。而且一部分指标,即便本身是客观性的,但却不适宜界定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还需用主观评价进行打分。也就是说,在劳动关系评价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大量定性评价,而过多地采用非严格的定性评价,一方面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评价工作的难度。 3.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当前研究和运行的不同评价方案往往采用不同指标,评价指标的界定和赋值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定量评价,有的强调主观感受,有的侧重对劳动纠纷的考量。不同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增加了横向比较的难度,也使得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总之,当前和谐劳动关系评价实践迫切需要有一套可操作性强、可供推广使用的成熟的标准指标体系。 4.评价结果大同小异 当前很多地区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全面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大同小异,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与企业员工意愿相违背的情况大量存在。这不仅背离了政府组织和倡导和谐劳动关系评价的初衷,也是对政府、企业人财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评价指标没有经过有效筛选 现有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现有研究成果确定的。在指标初设过程中往往为了保证指标的全面性、完整性,尽可能将各种指标都收入指标集,对指标的代表性、针对性缺乏充分考虑,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指标重复或相关性过强的情况。同时,指标集由于过于庞杂,也会加大评价工作的难度,使得评价结果的精确性下降。而有的评价工作为了提高效率,采取了精简指标的做法。但由于不掌握相应的指标筛选方法,出现关键指标疏漏的情况,也会造成筛选出的指标代表性差,进而影响评价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