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

封面

作者:胡晓明

页数:426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8077020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的结合、现代儒家人物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内容包括: 中国人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 ; 从自主性原则看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结合等。

目录

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的结合

中国人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

从自主性原则看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结合

再认中国儒家思想与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关系

关于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相结合的对话

现代儒家人物论

从《十力语要》看熊十力哲学的存在感受与学术性格

读《十力语要》札记

落花之咏:陈宝琛、王国维、吴宓、陈寅恪之心灵诗学

文化忧愤与文明忧思

——序刘炜《六艺与诗——马一浮思想论衡》

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

——一个富涵思想意义的学术史典掌

陈寅恪与钱锺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王元化与儒家思想之分合

中国文学的思想如何可能

屈子之自沉心事及其文化意蕴

先秦时代的文学自觉

——《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结语

道义的文学:孟子的时代文章与孟子的人格

陶渊明与儒家“德性之学”

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如何可能

——以新儒家诗学一个案为中心的讨论

从儒家思想论屈陶杜苏的相通境界

危机的诗学:杜诗的特质

规范理性、宇宙精神与主客结合:

——梁实秋、宗白华与朱光潜对“五四”的回应

中国文论的正名

—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去西方中心主义”思潮

略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

再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

三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

活古化今:接续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文学思想如何可能

——四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

节选

还是在三年前的冬天,我被“关”在某大学的郊外新校区,参加高考的语文卷子的命题工作。生活是单调而重复的,天气很冷,人很少。校食堂的广告栏里,没有任何学术信息,只有风吹着卖旧书旧报的半张广告飞舞着。学生的神情动作,都是默默的,甚而有点板板的。我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时,都去球场跑步。那儿视野相当开阔,极目所见,可以看见线。有一天,红霞满天,云层合上来,落日就在栽的身边,一点点沉落下去。我就想起李清照的词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得真是好。但是更好的是一句:  “人在何处?”苍苍茫茫的样子,乡关渺渺的意味。我就联想到,一个大学的校区,如果只有很新的现代化的大楼,很新的运动场,而没有人气,没有学术空气,哪里像个大学?越是“落日熔金”,越是“暮云合璧”,越是富丽堂皇的新校区,不也就越是会教人常常产生一种“人在何处”的乡关之思吗?

我的一个学生,今年考了某校的博士生。他十年前就是那个学校的学生,他对我说:老校区的校园,已经变味了,尽管有新的塑胶跑道、球场,新的喷泉,人来人往,但像个市场,到处都要插卡,打乒乓球要收费,连打开水都要收费,市场化很厉害,就连河边的柳树,也垂头丧气没有精神了。

这两个故事加起来,我就有一个问题了:校园为家,我们的“家”在哪里?新校区当然使我们扩展了空间,但也使我们精神失去了一种凝聚力,使一个学校原先浑然一体的元气受到破损。我们的新家,图书馆的规模才有一百万册书的藏量,这哪里像个大学?我们老校区有书、有河,但是我们知道某些东西渐渐离我们而去。

在我们这样一个转型时代,大学隐隐然地遇到一个危机。不仅是学生,也不仅是老师,更不仅是一个两个具体的学校,而是整个大学。不要看表面的繁荣和高楼的现代化,而要看有没有大学的灵魂、思想的故乡、学问的生命,要问一问“人在何处”?而这也是本书《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中,贯穿核心的人文关怀之情。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艾伦·布鲁姆,著有《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该书在美国曾引发长久的讨论。我们知道大学的建筑风格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一看就知道这个房子是建造来做什么用的。有的是用于证券交易,有的是用于参政议政,有的是用于欣赏艺术等。布氏说,当“第一次看见芝加哥大学时,就有一种感觉:我发现了自己的生活。在此之前,我从没看见过或注意过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显然是为了某个更为崇高的目的而存在,而不仅仅是利需要,也不仅是为了提供栖息之所或制造产品和买卖”。这是一种仿哥特式的建筑物,指示着一种富于精神生活的东西。给那些想读书的年轻人,一种“我发现了自己的生活”之感。这个感觉重要,  “它指向一条路,这条路通向与伟人会面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见到时很少见的一类人,没有他们,你既不能认识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明白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是多么美好”。布氏认为,大学就是帮助你发现一个想读书的自己,就是指引你过一种思想生活入理性探讨的“神殿”,里面供奉的是纯粹理性和自由精神的神灵。

另外一个英国思想家怀特海说,大学是一座桥梁。因为人类是一个悲剧:青年没有知识与经验,老年没有想象与热情。大学就是创造出来弥补这个根本的人类缺陷的地方。像j座桥那样,将青年的想象与热情,与老年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从青年人的角度来说,他们来到大学,不是被动地吸取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创造。那就是通过这样一座桥梁,不仅用知识和学问来充实自己的人生;而且,他们富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激活学术,让学术文化焕发清新活泼的生命。大学是一座桥梁的说法,比神殿的说法更好,变被动而为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使命感。然而与前一种说法的共同点是,都以学术为中心。

另一个英国思想家哈耶克从一个具体的难题入手:在一般人那里,大学根本不是什么精神神殿,也不是什么桥梁,而是一种好处,一项福利。好吧,就算是这样。那么,什么人可以上大学,什么人可以享受这个福利呢?当时争论很厉害。有人说人人有权上大学,大学应向所有人开放;也有人说考分高的人才可能上大学。但是在哈耶克看来,上大学既不是一项人权,也不是一项特权,而是一项契约,也就是看你能不能吃苦读书,与学校签订一个有关读书的契约。上大学还是一种“获得”,也就是通过自己读书求学的能力,来得到一种资格。换句话说,从学生,从一个大学人这边讲,大学就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去获得、发展和创造学术生命的地方。如果这样看大学,不仅大学的职责,而且大学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学术。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高调地说大学是一座神殿,还是中调地说大学是一座桥梁,还是更低调地说大学是一种福利,大学的根本意义,都通往发展学术。我们常常重复着中国大学教育家有关大学的名言,如蔡元培先生说: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也”。梅贻琦说: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典、大师,都是学术,但是这些只是口号。我们更要分析地讲,从大学人、从大学的初始义、从制度安排的结果,等等,分析地讲。

极而言之,不想关心学问,无心从事学问,就不要到大学里来。在其他地方,也一样能成就事业。

回到我们开头讲的那些故事,为什么我们觉得某个新校区不像个大学?那正是因为读书空气、学术空气;为什么我们觉得某个老校区不像个大学了?那正是因为那老校区越来越商业化、市场化;为什么我们觉得大学越来越没有尊严?那正是因为学问的尊严,变成了官的尊严了;为什么我们觉得大学越来越不大了?那正是因为大学越来越混同于社会一般的标准,如大学生开始流行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现象,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冲击,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发展学术,最根本的是什么?

按陈寅恪的理想,学术的状态,是学术独立。

陈寅恪说:  “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学术之独立,而学术之独立,实系吾精神上生死之一大事者。”大学应该独立于权势、独立于市场。同时,中国的大学,应有文化自觉。

独立的含义,即不受干扰,不受宰制,不受凌驾于上。但是,学术独立,也不等于学术孤立、学术封闭(因为教育与社会是有重要关系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学术的根本价值,其实也就是文明与文化的基本价值。

从历史上看,在西方,大学独立于教会,独立于政府。1 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对于教会的批判是一显例。我们看西方大学起源的历史,大学最早的时候,是一些教育公司,与行会一样,是自治的。当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神职人员和非专业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科课程是liberal,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是权势,而且是培养各行各的。他们的力量支援从哪里来?从知识与道义而来。知识与道义,即中国古人所说的尊德行与道问学,这就是大学的根本基础。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2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