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张栻的思想世界

封面

作者:王丽梅

页数:248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3502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张械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并对张拭与胡宏、朱熹等时贤的思想渊源, 与当时佛学的关系, 对后世理学的影响等进行辨析, 对于推进张拭和宋明理学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丽梅,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任教于湘潭大学碧泉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佛教协会和周易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项目多项,在《哲学与文化》(A&HCI)、《宗教哲学》(台湾)、《孔子研究》等C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一部,参加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大型工程“湖湘文库”的撰写,其中《湘学史》和《湖湘学案》分别获得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三个一百”原创著作奖和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应邀参加多个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主持和大会发言。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书特色

张南轩是南宋时期 的思想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本书稿首先介绍了张南轩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渊源,然后依次考察和探讨了张南轩的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义利观、知行观和佛教观, 后阐述了张南轩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 鲜明地提出张南轩以太极为万物本体的观点,并建构了极为缜密的太极一元本体论,回应了多元本体论或本体论驳杂不纯的观点。②“分期”(分为早期和晚期)研究张南轩的工夫论是本书稿的大胆尝试,同时,回应了南轩盲目“随着朱子脚跟转”的观点。③ 挖掘张南轩以无所为和有所为进行义利分判的目的和意义,将其义利观的研究向前推进了至关重要的一步。④“全幅”(兼顾吸收与批判,吸收与了解是批判的前提)考察张南轩的佛教观,拒 于“批判”的“断章”式研究。⑤ 从体和用两个维度论述张南轩的人性论,认为张南轩纯粹 的性善与胡宏性无善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指出在该问题上张南轩并没有背叛师说。

目录

绪论
一 历史维度中的张拭
二 学术视野下的张拭
三 关于张拭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一章 张拭的生平履历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张拭的生平履历
一 周旋侍亲
二 紬绎儒学
三 教化西南
第二节 张拭的学术渊源
一 过庭之训
二 早期从学
三 问师胡宏

第二章 太极一元的本体论
第一节 太极本体论
一 太极与无极之关系
二 太极是万物之本根
三 太极既超越又内在
第二节 太极的不同转换使用形式——理、性、心
一 理是万物之所以然
二 性是万物之本质
三 心是万物之主宰
第三节 张拭与朱熹的太极之辩
一 论辩的由来及背景
二 论辩的过程及观点
三 论辩的价值及意义

第三章 纯粹彻底的性善论
第一节 性善之彻底性
一 原物皆善,何独人尔
二 朱熹对“性无善恶”之批评
三 纯粹至善,惟善可名
第二节 不善之可能性
一 恶之产生
二 性之差殊
第三节 复善之可行性
一 循性为善
二 学可复善
三 尽性成圣

第四章 居敬主一的工夫论
第一节 察识端倪说
一 察识端倪说之原委
二 察识端倪说之内容
三 朱熹对张拭的欣赏
第二节 察识与涵养并进
一 存养省察之功兼备
二 朱熹对张拭的质疑
第三节 居敬与穷理互发
一 反省操存
二 主一无适
三 格物穷理

第五章 独具特色的义利观
第一节 义利之辨的标准
一 义利之分途
二 无所为雨为s南所为币为
三 援理欲之辨于义利
第二节 义利相斥相容
一 义利并存互涉
二 理欲同行异情
第三节 义利之辨的应用
一 王霸政治分野的理论根据
二 品评历史的依据
三 经史致用的苦心

第六章 相须并进的知行观
第一节 张拭知行观的背景
一 知行问题脱节
二 学者游谈相夸
第二节 知行互发并进
一 知之在先的修正
二 知行互发的提出
三 力行践履的提倡
第三节 张拭知行观的意义
一 经世致用的理论依据
二 知行关系的必经环节

第七章 吸佛辟佛的佛教观
第一节 张拭佛教观的背景
一 帝王对佛教的重视
二 士大夫出释入佛
三 家学佛教渊源深厚
第二节 张拭对佛教的吸收与批判
一 张拭与寺僧的交游
二 张拭对佛教的吸收
三 张拭对佛教的批判
四 张拭救佛之弊之措施
第三节 张拭佛教观的意义
一 士大夫出入佛教的典范
二 儒佛冲突的反映
三 儒佛融合的缩影

第八章 张拭的影响及地位
第一节 张拭思想的特征
第二节 张拭在当时的地位
第三节 张拭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张栻的思想世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5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