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向燕南著
页数:121页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2151203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发达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本论著针对中国中古时期,即大约公元4世纪至16世纪,其人本思想的提升对于深化历史认识的影响与表现展开。
本书特色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组织撰写的一套学术丛书。首批推出62种,所收著作分为三大主题,即政治演进与社会变迁、制度嬗变与文化传承、经世致用与文明互鉴;具体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方法多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意识明显,学术视野开阔,集中解决了古今中外历第一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史学研究在第一居第一地位,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标志性著作。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编撰的“通古察今”系列丛书涵盖了政治演进与社会变迁、制度嬗变与文化传承、经世致用与文明互鉴等三方面内容,关注的都是中外历第一十分重要的论题。该套丛书中每一本都是原创性著作,能立足某个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管窥社会现象,深刻揭示发展动因,进而呈现历史全貌,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准和学术价值。
目录
绪论
一、人本思想与历史认识
二、为什么是公元4—16世纪
第—章 人本史观在史学中主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一、两晋时期:“人的发现”与神学目的论史观的突破
二、中唐到两宋:从神性之天到应然之理
三、明代中晚期:天理的突破与自然人性的肯定
第二章 历史运动及其趋势、动力等认识的不断深入
一、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二、倒退史观与循环史观的辩证分析
三、历史运动的动力何在
第三章 历史的道德,抑或道德的历史
一、历史的必然与应然
二、4—16世纪有关历史悖论讨论的展开
三、“正统”之争与“王霸义利之辨”
第四章 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与对历史演进的理解
一、中国史家社会结构认识溯源
二、4—15世纪中国史家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与史学撰述
三、15—16世纪中国史家社会结构的前近代色彩
主要参考文献
一、人本思想与历史认识
二、为什么是公元4—16世纪
第—章 人本史观在史学中主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一、两晋时期:“人的发现”与神学目的论史观的突破
二、中唐到两宋:从神性之天到应然之理
三、明代中晚期:天理的突破与自然人性的肯定
第二章 历史运动及其趋势、动力等认识的不断深入
一、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二、倒退史观与循环史观的辩证分析
三、历史运动的动力何在
第三章 历史的道德,抑或道德的历史
一、历史的必然与应然
二、4—16世纪有关历史悖论讨论的展开
三、“正统”之争与“王霸义利之辨”
第四章 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与对历史演进的理解
一、中国史家社会结构认识溯源
二、4—15世纪中国史家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与史学撰述
三、15—16世纪中国史家社会结构的前近代色彩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