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道鸿烈:《淮南子》汉代黄老新“道治”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高旭著

页数:595页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31136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道治”为根本视野, 着眼汉代黄老“内圣外王之道”, 对中国道家思想史上的“绝代奇书”《淮南子》展开系统研究。《淮南子》一书是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的理论纲领和思想旗帜, 是其基于秦汉大一统王朝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 全面反思总结先秦以来古典治国理念, 尤其是诸子百家之学, 力图为西汉统治阶层创造性提出一种黄老新“帝王之道”的治国理念及方略。作为中国道家最卓越的秦汉思想代表, 《淮南子》以“大道”哲学为理论内核与枢轴, 秉持积极“无为”的经世精神, 将形而上的本体论、宇宙论、自然论、仙道论, 与形而下的人性论、治国论、社会论、风俗论、治学论、养生论紧密结合在一起, 深入阐发“心身国同治”的黄老新“道治”思想, 充分彰显出自身“淮南黄老道学”的历史特色及“淮南黄老道家”的学派风采, 对西汉中期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高旭,1979年生,陕西延安人。南开

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民主会会员。

现为安徽理工大学楚淮文化研究中心副教

授,《淮南子》与道家道教研究所所长,

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副会长,淮南市

宣传系统“文化名家”培养人选,淮南成

语典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淮南

子学、淮河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研

究。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学术著作

l部,至今已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

科学报》《学》《团结报》《自然

辩证法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国际汉学》《中国出版》

《林业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道教》《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等报纸及

csscI、cscD、中文核心等学术期刊发表

论文120余篇,其中20余篇被网、光

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杂

志社官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官

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

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高校系

列专业期刊《历史学报》《三农问题研

究》及《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等全文或

摘要转载,荣获省级科研奖励8次:

本书特色

本书为2019年度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之一种。作者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淮南子》政治思想展开更进一步的学术探讨,重新审视探讨《淮南子》在秦汉思想目前的学派属性和理论内涵,提出一种“汉代黄老新’道治’思想”的诠释视野和核心观点,剖析论述其有别于战国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理论特质,进而对《淮南子》在秦汉思想史、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目前的价值地位,给予新的界定和评判。

目录

序张荣明

自序

绪论

第一节问题意识、研究意图与学术意义

第二节“淮南子学”:一种学术史新视野的回顾反思

一文献的整理传播

二思想的研析阐发

三多维的文化研究

四学术的反思前瞻

第三节方法论:问题一情境的历史分析法

第四节核心观点、内容结构和学术新意

一核心观点

二内容结构

三学术新意及不足

第一章淮南国与秦汉大一统政治嬗变

第一节秦王朝大一统政治的初步探索、挫败及根由

一“建制”实践:秦王朝探索大一统政治的成就

二“治政”实践:秦王朝探索大一统政治的挫败

三“秦政化法家”:秦王朝大一统政治的受挫根由

第二节西汉前期大一统政治的复兴探索及黄老治思

一自发:汉初刘邦集团应时而兴的黄老实践

二自觉:惠、文时期的黄老治思实践

三自然:景、武时期黄老政治的延续与衰落

四“汉政化黄老”:西汉大一统政治原因

第三节秦汉大一统政治与淮南国的兴废存亡

一黥布与刘邦、汉初政治

二刘长、刘安与文、景、武政治

三“淮南多反王”现象:大一统政治的透析

小结

第二章汉代“淮南学派”与《淮南子》

第一节“淮南学派”:形成发展、著述成就及

一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学派的形成发展

二淮南学派著述成就的汉代学术史考察

三藩国文化比较视域中淮南学派之

第二节淮南黄老道家:《淮南子》学派归属新论

一“杂家”说的缘起、延续及局限

二“道家”说的缘起、流变及不足

三淮南黄老道家:“大道”哲学视域的新考察

第三节黄老新“道治”:《淮南子》著述意图与思想体系

一为“刘氏”立言:基于王朝与王国立场的双重考量

二黄老新“道治”:《淮南子》的文本结构与思想体系

三构建“道治良序”:《淮南子》著述追求与政治理想

小结

第三章治国:《淮南子》黄老新“道治”的“外王”思想

第一节治道论

一道治、大道与治道

二治道审思与史鉴:以周政、秦政为参照

三治道重构和汉政“道治”理想追求

四结语

第二节治术论

一“治术”的双重内涵及与治道关系

二对秦政及法家“”的批判反思

三对儒家“儒术”的理论撷取及熔铸

四对黄老“道术”的理论阐新及发展

五《淮南子》黄老新治术的汉政诉求

第三节行政论

一道论:哲学依据

二无为论:政治核心

三因循论:基本原则

四法度仁义论:重要补充

五兼用论:黄老及价值

第四节君臣民论

一鉴秦之失:《淮南子》君臣民关系论的历史基点

二制度维度:《淮南子》君臣民关系论的政治前提

三利益维度:《淮南子》君臣民关系论的现实基础

四情感维度:《淮南子》君臣民关系论的必要条件

五道义维度:《淮南子》君臣民关系论的根本诉求

六理想重构:《淮南子》君臣民关系论的黄老特点

小结-·

第四章治身:《淮南子》黄老新“道治”的“内圣”思想

第一节养心论

一养生以“得心”为要

二养心以“虚静”为本

三养生重在心身国同治

第二节形气神志论

一形备与形亏:“形”何以为“生之舍也”

二气和与气越:“气”何以为“生之充也”

三养神与耗神:“神”何以为“生之制也”

四得志与乱志:“志”何以为“生之意也”

五守职与居宜:“形神气志”何“以随天地之所为”··

六结语

第三节神游论

一对《庄子》之“游”的思想扬弃

二寻求生命与政治一体化之“游”

三走向信仰化的之“游”

四结语

第四节治学论

一基本内涵

二思想意旨

三理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淮南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学界对该书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但有些问题仍然值一步探讨。在这种情况下,高旭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把博士论文主题确定为对《淮南子》的深化研究,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研究工作围绕两个问题,即分两个步骤展开。

第一个问题:《淮南子》是一部怎样的文献?具体说.就是采用个案研究——解剖麻雀的方法,弄清该书的构成要素.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现代知识体系再现该书的思想体系。若要分辨该书的思想要素,前提是需要对作为该书背景的战国诸子思想有基本的认知。但是,目前学界对诸子思想的基本特征缺乏清晰而一致的认识。众所周知,《淮南子》与道家思想关系最密切,但道家思含哪些要素,宗旨或诉求是什么.似乎并不十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学界对《淮南子》研究,无论称之为黄老道家,还是称之为新道家,似乎都没有把问题说透。比如,《原道》《侬真》诸篇文字潇洒抽象,其内容固然与老庄直接有关,但文风却与魏晋玄学类似。其所以如此,乃由于上述诸篇辞藻有余而体道不足。就这一点而言,上述诸篇乃魏晋玄学之滥觞。再比如,学术史上把《淮南子》归入杂家,既然是杂家,想必是合儒墨、杂名法,于是一些学者从《淮南子》中揭示出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其实,法家固然讲法,但儒家也讲法,单纯基于讲法不足以判断属于法家还是儒家,还要看其背后更深一层的思想基础。对兵家思想的判断也是一样,儒家也讲战争,且更讲战争的正义性和道德性。《淮南子》的学术格局很大,涉及的学术背景深、知识渊博,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这一点与《吕氏春秋》类似。所以,把《淮南子》解析清楚并非一件易事。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淮南子》这部历史文献?基于现代哲学知识框架,至少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来探索。从时间角度看,《淮南子》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时代有关,与当时的社会转型有关。战国秦汉时期意识形态转型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法家意识形态,秦帝国最为典型。法家学说讲富国强兵.秦统一中国是法家学说。但法家学说有一个致命缺陷,即激化社会矛盾,这导致了秦帝国二世而亡。第二阶段,黄老意识形态。秦亡之后,政治家、思想家们总结教训,各种思想学说纷纷出笼。文景时期,儒家学说跃跃欲试,但法家思想沉淀在人们思想底层,故儒家学说不被主流政治家所接受,他们接受的是相对温和的治国策略,这为道家思想的复兴创造了条件,黄老之而生。但黄老之学缺乏创新,不能承担建设新兴的汉帝国的任务。第三阶段,儒家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汉武帝策问天下士人,希望士人提出系统性的政治方案,儒家意识形态登上政治舞台。可见,《淮南子》作为黄老文献,与文景时期的政治大背景有关。考察《淮南子》与文景时期政治的关系,其哪些内容与当时政治吻合,哪些内容悬空,这些工作前人做得不多,值得对比落实。从空间角度看,为什么这部集大成的黄老著作产生在淮南,而不是其他地方?《淮南子》的不在于治国方略,而在于以道家思想为主导,而辅之以无为而治之策。淮南王刘安的封国在寿春,这里是战国晚期以来道家文化的大本营,因而黄老思想产生在这里,《淮南子》产生在这里也就不足为奇了。掌握《庄子》思想精髓对理解《淮南子》十分重要,当然这并非易事。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高旭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大道鸿烈——(淮南子)汉代黄老新“道治”思想研究》。该文以西汉早期政治为脉络,以“治国”的“外王”思想与“治身”的“内圣”思想为格局,并用“道治”来概括,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使对《淮南子》的学术研究向前了一步。《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拟收入论文,这是对高旭此项研究的肯定,期待着今后高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是为序。

张荣明

2020年5月干南开大学

节选

绪 论’

第一节问题意识、研究意图与学术意义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秦汉时期无疑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尤其是随着秦汉朝更替与政治转型,初步构建起的皇权中心主义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对两汉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历史作用,也在程度上形塑和影响着此后两干多年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态及特征。同这种政治社会大转型相适应,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秦汉时期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极其特殊的关键时期,因为“从天下大势看,从历程看,秦汉时代都是政治统一的、合的时代”,所以“政局是以统一为主的,思想也是以统一为主的”④,总体上呈现出与先秦截然不同的思想气象、时代精神,在于“以更高的理论形态,融合吸收先秦各派思想于自己的体系之中”,从而“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模式”结束“先秦百家争鸣,诸子蜂起,‘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②。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的全面综合、重构与再创造的转型时期,更是汉代思想家在大一统王朝政治前提下,深入探索新的国家发展理念及模式,寻求理想的国家治理方略的思想开拓时期。在汉代思想论著中,作之书、道家之作的《淮南子》,正是最能回应和解答这种时代性的重大政治课题的恢弘巨著③。它以“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的“与世推移”④的理取精神,试图“建立一整套适应大一统的新兴国家需要.贯通天、地、人,统一人们的道德规范,而实现治国安邦的的理论体系”⑤,不仅成为“西汉前期文化融合的理论结晶”.而且成为“统一封建大帝国确立统治思想的准备时期的学术著作”⑥。

但是,这样一部不仅是秦汉思想史上,甚至是中国古代道家……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道鸿烈:《淮南子》汉代黄老新“道治”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2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