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发展社会学

封面

作者:吴忠民,江立华主编

页数:320页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02879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发展社会学/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现代化,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达的经济,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城市化,世俗化,知识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后发现代化,网络化和网络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从外在拉动型现代化到自觉内生型现代化,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等。

作者简介

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最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代表性著作有:《社会公正论》《中国现代化论》等。主编的代表性教材有:《发展社会学》《社会建设概论》等。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公正研究;现代化研究等。江立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从浮萍到扎根》《农民工的转型与政府的政策选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等著作。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化
第二节 发展与现代化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基本特征
第四节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主要功能

第一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世界现代化的发端
第二节 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节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试步时期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的初步起飞时期

第三章 发达的经济
第一节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发达的经济
第三节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化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与社会整合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层
第四节 社会发展与社会流动

第五章 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化概述
第二节 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节 城市化的动力和作用
第四节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第六章 世俗化
第一节 世俗化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世俗化的积极意义及可能的负面效应

第七章 知识化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中知识的特征
第二节 知识的生产、转移与传播
第三节 知识经济

第八章 全球化
第一节 全球化概述
第二节 全球化进程
第三节 全球化的困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与发展目标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行动

第十章 社会公正
第一节 社会公正的含义及基本规则
第二节 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立足点
第三节 程序公正

第十一章 后发现代化
第一节 后发现代化的特点
第二节 后发现代化的特殊问题
第三节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第十二章 网络化和网络社会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崛起及特征
第二节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网络社会

第十三章 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
第一节 现代化发展与社会治理
第二节 从社会管治走向社会治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

第十五章 从外在拉动型现代化到自觉内生型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转变的基本脉络
第二节 现代化建设道路选择的自主性与科学合理性
第三节 现代化建设动力的内生性
第四节 现代化推进的共生性
第五节 有效推动自觉内生型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章 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依附理论
第三节 世界体系理论
第四节 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节选

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形式,最早发端于西欧,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然而关于现代化发端的时间,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现代化发端于1500年前后,有人则将文艺复兴看作是现代化的起点,也有观点认为现代化真正的起点应是工业革命。持最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将现代化的发端定在1500年前后的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资本主义与工业化的界限。15、16世纪西欧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是资本主义孕育和发展的阶段性表现,而真正的现代化则是以工业化为开端的。所以资本主义与工业化并非一回事,现代化历史进程应从工业革命算起。确实,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正式起步。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使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加,引发了经济领域的革命,也改变了政治与社会领域已有的沿革路线,使社会变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以一种强有力的扩散方式把世界上原本隔绝封闭的国家都挟括在内,结束了世界的多中心发展阶段,最终使现代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然而,我们同时也不能否定西欧现代化的历史积累性、延续性。西欧的现代化作为一种内发型现代化的典型,其现代化并非是突发性的,而是具有一个长期的现代性自然累积的过程。它之所以能在18世纪中后期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与其自发社会的特质以及16世纪前后的发展情境紧密相关的。西欧社会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蕴了一种内在的自发的变革动力,而这种动力形成的关键则在于其自身具有一种能容纳新因素成长和制度变革的弹性社会机制。这一点在其社会结构的特点上体现得最为突出。首先,西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层次的等级封建制结构。西欧封建社会普遍实行封土制。层层分封不但削弱了君主的经济、军事和行政权力,也在整个社会中建构了一种多层次的权力配置关系,使整个社会中的权力相对分散,而社会等级层次也相对较多。其次,西欧一直存在教权与王权分立的两重权力结构。西方中世纪社会是一个基督教社会,教会不但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与王权在经济、行政等方面一争高低,成为足以与世俗王权相抗衡的力量。这样,就将整个社会的权力分为两个中心,二者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自权力控制的力度。再次,从经济结构上看,西欧封建采邑的自足体系与新兴城市自治体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结构式农业社会僵化、封闭、缺少活力的弊病,增强了社会机体的适应性。最后,多元的国际结构也为西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西欧历史上小国林立,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发展的阻力(不能形成统一的发展主体),但也使西欧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强大统一的封建力量的阻滞。以上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多元特征,因而具有较大的变迁适应性、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及较强的内在活力,为其内在的新兴经济社会力量突破封建制的束缚并最终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前提条件。上述特质的存在以及其影响的复合累积,使西欧社会的活力在16世纪前后的二三百年内逐渐显现出来,并最终成为现代文明积聚过程的渊源。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许多学者把1500年前后当作是现代文明的起点。这一观点认为,1500年后,无论是西欧社会内部还是西欧社会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西欧社会本身来看,1500年以前,西欧在政治上仍处于诸侯征战的分裂状态,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经济上仍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萧条;在意识形态领域,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不但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而且笼罩着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窒息着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在外部关系上,西欧仅存在与亚洲的少量的奢侈品贸易,总体上仍然比较封闭。1500年以后,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崛起,王权专制加强;工商业逐渐恢复,并蕴藏着巨大的生机,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封建宗教神学不断受到强有力的挑战,新的文明意识在酝酿;与此同时,殖民者的海外探险与扩张不断满足着西欧对财富的巨大需求,也带来了关于外部世界的新信息,加强了西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于是,一系列无论对欧洲还是对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都在1500年后的二三百年内相继发生,并对现代社会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1500年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就开始了海外探险。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00年前后,文艺复兴开始。1521年,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欧洲人在精神上开始觉醒。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科学革命在孕育。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加尔文教派。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9?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夺得海上霸权,西欧的海外扩张进入一个新阶段。1600年,英国和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加大了在亚洲的扩张力度。1610年前后,科普勒、培根、伽利略、笛卡尔纷纷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理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实行君主立宪制。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发表《人权宣言》,废除封建制。1830年,法国、波兰发生革命。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这一系列历史变动,标志着西欧历史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张琢?国外发展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54156?从此以后,“世界冲击欧洲”的历史结束,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主宰”。从以上分析看,将西欧现代化的渊源追溯到1500年前后,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一点与我们将现代化的真正起点定在工业革命并不矛盾。前者是强调西欧现代性的累积性、过程性,而后者则强调现代化起步的时点性、标志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发展社会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1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