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道家哲学研究

封面

作者:朱喆 著

页数:42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01866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道家哲学中很关键的思想范畴:天人、道言、有无、生死、群己等分别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作者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本体论、宇宙论及伦理学等方面对这些思想范畴加以多层次的研究、剖析,并与西方哲学中有关领域的理论加以比较。作者着力对以往理解中的含糊、错误之处做了澄清,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力图向读者展示一条现代人深入理解道家哲学的途径。

作者简介

朱喆,又名朱哲,湖北蕲春人,1965年6月生,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受业于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诸师。现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朱子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校研究生德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儒学会副会长;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庄子的人生智慧”主讲人、国家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曾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社会科学研究》、《中国文化月刊》(台湾)、《宗教学研究》、《宗教哲学》(台湾)、《哲学与文化》(台湾)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出版《教育哲学思想片论》(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讲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佛画解码》(宗教文化出版社)、《吹沙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校注《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等著作。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道家哲学爱好者、研究者如何理解道家哲学?如何看懂儒家和道家的关系?对“有无”“生死”“天人”“群己”等概念,你有着怎样的领悟?《道家哲学研究》一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内涵丰富的道家世界,展现了传统道家的哲学魅力。

目录

前 言…………………………………………………………………………………………………. 1

内篇 先秦道家哲学研究

第一章 先秦道家哲学的背景……………………………………………………………… 7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 ………………………………………………………………… 7

第二节 史官文化背景 ………………………………………………………………. 21

第三节 隐者的社会实践基础 ……………………………………………………. 34

第二章 有无论…………………………………………………………………………………. 43

第一节 先秦道家无有论 …………………………………………………………… 44

第二节 儒、墨、道有无论比观 ………………………………………………… 69

第三节 先秦道家有无论与西方哲学有无观 ………………………………. 81

第三章 天人论…………………………………………………………………………………. 87

第一节 先秦道家天人论 …………………………………………………………… 87

第二节 儒、墨、道天人论比观 ………………………………………………. 107

第三节 先秦道家天人论与西方哲学天人观 …………………………….. 115

第四章 群己论……………………………………………………………………………….. 126

第一节 先秦道家群己论 …………………………………………………………. 126

第二节 儒、墨、道群己论比观 ………………………………………………. 144

第三节 道家群己论与西方哲学群己观 ……………………………………. 152

第五章 生死论……………………………………………………………………………….. 161

第一节 先秦道家生死论 …………………………………………………………. 161

第二节 儒、墨、道死亡论比观 ………………………………………………. 182

第三节 道家生死智慧与现代西方死亡哲学 …………………………….. 191

第六章 道言论……………………………………………………………………………….. 200

第一节 先秦道家道言观 …………………………………………………………. 201

第二节 儒、墨、道语言观比观 ………………………………………………. 227

第三节 道家道言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 ………………………………… 238

结 语……………………………………………………………………………………………… 248

外篇 道家思想的多维审视

道家社会哲学思想略论…………………………………………………………………….. 253

一、道本论——社会本体论 …………………………………………………….. 253

二、弃绝论——社会批判理论 …………………………………………………. 256

三、齐物论——社会价值论 …………………………………………………….. 261

四、至德之世论——社会理想论 ……………………………………………… 264

百世不一用 不可一日忘—先秦道家兵学思想简论 …………………………… 269

一、以奇用兵的高超谋略 …………………………………………………………. 270

二、柔弱胜刚强的必胜信念 ……………………………………………………… 271

三、不争而善胜的理想追求 ……………………………………………………… 273

四、悲悯天下的人道主义情怀 ………………………………………………….. 275

道家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 277

一、道家哲学之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 277

二、道家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简论 ……………………………………. 281

三、道家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 295

四、道家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美育

与素质教育的意义 …………………………………………………………….. 301

道家哲学的价值观初论…………………………………………………………………….. 306

一、“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相对价值论 …………………………….. 306

二、“无物无用”“因物尽用”的普遍功用观 …………………………….. 309

三、“绝圣弃智”“摽剥仁义”的价值重估论 …………………………….. 312

四、“尊道贵德”“轻物重生”的价值选择论 …………………………….. 315

五、“反朴归真”的价值理想论 ………………………………………………… 317

儒“情”与道“情”………………………………………………………………………….. 320

一、善情、美情、恶情与真情 ………………………………………………….. 320

二、节情、禁情、灭情与无情、安情、任情 …………………………….. 322

三、性情两分与性情一如 …………………………………………………………. 326

四、道始于情与道中有情 …………………………………………………………. 328

老子文化思想商兑……………………………………………………………………………. 330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 341

“有”“无”之间——先秦道家环境哲学中的价值论思想

及其现代启示 ………………………………………………………………………………. 349

“道”“技”之间——庄子艺术与哲学思想简论 …………………………………….. 356

一、“道”进乎“技” ………………………………………………………………… 356

二、“道”在“技”中 ………………………………………………………………. 359

三、“道”“技”合一 ………………………………………………………………… 361

楚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364

一、“自然无为”的客观态度和“法天贵真”的生态智慧 …………. 364

二、“物极必反”的辩证智慧和“齐彼物论”的超越精神 …………. 365

三、“重己全生”的主体意识和“自然天放”的自由观念 …………. 366

四、“公而不党”的公私观和“以和为量”的和平意识 …………….. 367

五、“绝圣弃智”“剽剥仁义”的社会批判精神 …………………………. 368

附录 人物及著作评析

蒙文通道家、道教观评析…………………………………………………………………. 371

楚人精神 浪漫哲学——冯友兰道家思想研究疏释 ……………………………….. 383

一、道家思想的源起与流变 ……………………………………………………… 383

二、道家诸派思想之析解 …………………………………………………………. 386

三、道家思想的总体把握 …………………………………………………………. 391

四、冯氏道家观简评 ………………………………………………………………… 394

唐、牟、徐道家思想比观…………………………………………………………………. 397

一、唐君毅的道家观 ………………………………………………………………… 397

二、牟宗三的道家观 ………………………………………………………………… 401

三、徐复观的道家观 ………………………………………………………………… 405

四、合论 ………………………………………………………………………………….. 408

主要参考文献…………………………………………………………………………………… 412

《先秦道家哲学研究》初版后记………………………………………………………… 419

新版后记………………………………………………………………………………………….. 422

节选

被史家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代,始于周平王东迁,即公元前770 年,终于秦始皇建立统一大帝国,即公元前221年,历时约5个世纪。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社会大混乱、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一谈到这一时代,史家和学者们就会想到这一时代的巨大历史进步和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的确,这一时代在历史、思想、文化诸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开拓、创造,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铀心时代”。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后来时代的人们需要时时回顾与反思的思想与文化的轴心,它孕育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它给后来者一笔丰厚的历史与文化的馈赠,我们当然应该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这笔巨大的遗产。但仅此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以深刻的同情去看当时时代的人们所经受的巨大痛苦和无边的磨难,因为,这个时代也可以说是恶和苦难的时代。
被史家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代,始于周平王东迁,即公元前770 年,终于秦始皇建立统一大帝国,即公元前221年,历时约5个世纪。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社会大混乱、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一谈到这一时代,史家和学者们就会想到这一时代的巨大历史进步和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的确,这一时代在历史、思想、文化诸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开拓、创造,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铀心时代”。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后来时代的人们需要时时回顾与反思的思想与文化的轴心,它孕育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它给后来者一笔丰厚的历史与文化的馈赠,我们当然应该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这笔巨大的遗产。但仅此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以深刻的同情去看当时时代的人们所经受的巨大痛苦和无边的磨难,因为,这个时代也可以说是恶和苦难的时代。
黑格尔曾经指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得多的思想。”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给予了更深刻的阐释:“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说过:“卑劣的贪欲是文明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人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黑格尔、恩格斯的这些论断是对人类文明与历史发展的本质揭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明是在野蛮的沃土中生长的恶之花,以此观照春秋战国之世,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鼓荡着这个时代,使之成为恶的时代。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道家哲学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1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