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红楼梦学刊》编辑部编
页数:552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39685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精选文集遵循红学学科结构的内在逻辑, 以作者家世、版本成书、思想与艺术、人物、红学史为五个单元, 从《红楼梦学刊》办刊40年发表的4000余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展示红学发展的历程, 这次编选的文集是从事红学研究的阶梯, 彰显了学术规范, 是红学研究者和《红楼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本书特色
本精选文集遵循红学学科结构的内在逻辑,以作者家世、版本成书、思想与艺术、人物、红学史为五个单元,从《红楼梦学刊》办刊40年发表的4000余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展示红学发展的历程,这次编选的文集是从事红学研究的阶梯,彰显了学术规范,是红学研究者和《红楼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目录
神圣的家族,爱情的悲剧
毁僧谤道与悬崖撒手
——从贾宝玉出家看曹雪芹的思想矛盾
论《红楼梦》的历史容量
略论《红楼梦》里对皇权的态度
曹雪芹师楚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
——体悟《红楼梦》
追寻心灵文本
——解读《红楼梦》的一种策略
“生齿日繁”解
——红楼探微之一
不知风雨何时休
——再读《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论《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
情趣盎然
——《红楼梦》语言艺术管窥
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红楼梦》的人情描写
奇外无奇更出奇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不可企及的曹雪芹
——从美学素质看后四十回
从说书人叙事到叙述人叙事的转化
——论《红楼梦》对传统叙述方式的突破
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主题预设·叙事张力·意图转移
《抛红豆》诸曲的红学公案
人物评沦
贾宝玉论
贾宝玉的俗缘:蒋玉函与花袭人
——兼论《红楼梦》的结局意义
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
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
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
任是无情也动人
——试探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
漫谈《红楼梦》中皇商薛家与薛宝钗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
——贾探春论
释“白首双星”
——关于史湘云的结局
史湘云是“禄蠹”
恼人是戒珠圆
——妙玉论
都云作者痴
——曹雪芹对凤姐的态度
论贾母
无可奈何花落去
——论贾政的人生悲剧及其文化意蕴
花袭人辨
节选
《红楼梦》的基本倾向,是它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在阅读中,要时而拨开一层佛学的迷雾,方能深入地感受领会它的这种精神。曹雪芹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中所展开的情节,随着这些情节所显示的人物命运和遭遇,乃至他们的言谈话语、悲欢颦笑,都宛如生活本身那样自然流转,那样真切准确。这正是曹雪芹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强大魅力。由于这种魅力,我们在阅读中往往忽视了书中这层时隐时显的佛学迷雾。然而,这层迷雾,是确实存在的。 首先,作者交代此书来历时,拉上一大堆和尚。原来,女娲当年补天时,余下了一块炼就的顽石。甲戌本有一段独出的文字,写此石因听到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的荣华富贵”,“打动凡心”,要去经历尘世繁华。又得僧道之助,幻化为美玉携人人间。甲戌本的这段文字比较完整,这是曹雪芹的原著文字大致是可信的。这块美玉,在红尘中成了大观园人物活动的见证者,历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返本归真后,自己记下这段经历。这才有了《石头记》。可以说,此书因和尚而起。 经过几世几劫后,又有个叫“空空道人”的和尚,把《石头记》抄回人间,这才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增删…‘披阅”。所以,也可以说此书又是由和尚而传。 把创作过程说得如此费周折,当是作者弄的“狡狯”,脂砚称之为“画家烟云模糊处”。其实,这也是历来小说家不直接署名的一种惯用手法。所不同的,曹雪芹是把这部巨著的创作过程说得更为迷离恍惚,甚至还用了“色空”这个佛学概念。这正是时代使然,正是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士大夫阶层谈禅说佛的反映。 其次,《红楼梦》中人物的结局,都前定于“太虚幻境”这个虚幻世界。宝黛这对叛逆者的悲剧结局,却是出于宿命的安排。小说交代的人物来历,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则是灌溉以甘露,使之修成女身(绛珠仙子)的赤瑕官神瑛侍者。神瑛下凡历劫,绛珠则随之下凡还泪。其他诸色人等,则是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的一千风流孽鬼。这就是作者所交代的大观园人物来历。他们下凡之后,即他们在现世生活中各自不同的悲惨遭遇和苦难经历,乃至不幸结局,无不是前生注定。因为她们都是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中人。十二钗正副各册的判词,以及十二支《红楼梦曲》,都已经注定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前八十回中,大部分人物的结局,特别是男女主角的结局,尚未揭晓。但是,脂评中透露的“情榜”结尾,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这些“风流冤孽”在“造劫历世”之后,重返幻境,到警幻仙子案前销号归位。曹雪芹的主要笔墨,是用于描写这些人物的现世生活。从这些人物的命运和遭遇里,看到的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是作者的控诉和谴责。而且,这些人物从“太虚幻境”到了人间,又从人间返回“太虚幻境”,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与佛学中的“三生”之说固然不能等同,但多少也包含这些“因”与“果”的关系。人物的现世苦难,也都隐约受到冥冥之中某种力量的支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