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俊华
页数:27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151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类型分析法将西部地区城乡分为城郊区、农业区、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区四种类型。城郊区紧邻大中城市或位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便利的交通运输干线、丰富的土地资源及相对健全的基础设施,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集聚产业和人口,通过以工带农,工农互助快速实现城乡一体化;资源富集区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资源产业的产业链,建立健全资源型产业反哺“三农”,改善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人力资源水平,再造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主体;农业区以小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互动,让小城镇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通过城乡产业融合,有效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生态脆弱区实施移民搬迁,把人口移民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城镇,使移民享受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通过畜牧、旅游等产业的带动,实现自然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很后,在实践上研究西部各类型城乡经济的阶段性、特殊性,分析其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选择路径,探索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而推广至其他欠发达地区。
作者简介
郭俊华,男,1966年生,陕西武功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1990年、2002年、2005年先后获得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一体化、精准扶贫、区域协调发展。在《中国软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学动态》《当代经济科学》《人文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6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4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西安市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科研成果荣获西安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荣获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荣获西安市第七次(2009—2010)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西安市第十次(2017—2018)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荣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9)、荣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著作10部。
本书特色
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是我国新时代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也是事关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西部地区能否如期脱贫,“第一最”能否实现,最终使城乡之间协调和谐发展,消灭城乡刚性二元结构的战略决战期。《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研究》一书,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书在对第一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分类,评价了每一类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并对每一类典型地区的经验做总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第一章 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及文献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者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城乡关系理论
第三节 空间理论下城乡一体化理论
第四节 国内城乡一体化相关文献
第二章 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演变与评价
第一节 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现状的描述分析
第二节 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测评
第三章 西部地区都市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与经验
第一节 都市区的含义、理论及文献
第二节 大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与评价
第三节 西安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其他地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与经验
第四章 西部地区资源富集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与经验
第一节 资源富集区的含义及文献
第二节 资源富集区榆林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测度
第三节 资源富集区城乡一体化榆林模式与经验总结
第四节 其他资源富集区城乡一体化模式与经验
第五章 西部地区农业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与经验
第一节 农业区的含义、划分类型的依据
第二节 西部农业区的分区依据、特点
第三节 西部农业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评
第四节 西部地区农业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第六章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与经验
第一节 生态脆弱区的含义、文献与分类
第二节 陕南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测度
第三节 陕南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与经验
第四节 其他生态脆弱区城乡一体化模式与经验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支持体系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