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山西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
页数:215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32653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导游资格考试作为旅游从业者的入门级考试,在发挥行业正能量和引导导游员学习方面一直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导游服务能力:山西导游现场考试实务/山西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楄教材》坚持实用性原则,为考生深度解析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山西考区)口试要求,让考生有的放矢地备考,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通过资格考试只是开始导游员工作的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员,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尤其是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山西,更是如此。 《导游服务能力:山西导游现场考试实务/山西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楄教材》收录的景点是根据《2020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山西考区)口试大纲》中所要求的考点内容进行编写的,而实际带团过程中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景点未在书中体现,比如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作品”、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亚洲佛光”的佛光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之作永乐官“朝元图”、山西民俗的重要特征中国清香型白酒鼻祖杏花村汾酒以及众多红色旅游景点等,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山西导游知识储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学海无涯,通过资格考试只是学做导游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导游不仅是个“杂家”,还应该是一名学者。持续学习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学好山西历史,讲好山西故事,做好山西导游。
目录
第一章 山西导游现场考试规则
一、考试形式
一、考试目的
三、考试内容
四、考试流程
五、考试时长
六、考生须知
七、考试要求
八、评分标准
第二章 导游现场考试应试技巧
一、语言训练
一、仪容礼仪
三、讲解技巧
四、导游词创作
五、“背”与“讲”
第二部分 专题、景点讲解范例
第三章 专题讲解
第一节 山西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
第二节 山西的历史文化
第三节 山西的传统村落
第四节 和谐相融的宗教
第五节 一流的古建艺术
第六节 称雄明清的晋商
第七节 独特的风土人情
第八节 情深谊长山西面
第四章 景点讲解
第一节 宗教古建
一、云冈石窟
二、悬空寺
三、应县木塔
四、五台山
第二节 晋商文化
一、晋祠
二、乔家大院
三、平遥古城
四、王家大院
五、张壁古堡
……
第三部分 导游词集锦
附录1 2020年山西省《导游服务能力》考试大纲
附录2 英文导游词延伸阅读
节选
《导游服务能力:山西导游现场考试实务/山西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楄教材》: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20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感谢余秋雨先生为晋商发声,在其《抱愧山西》一文中写下了上面的内容。 晋商,通常指明清时期以擅长经商而闻名天下的山西商人,山西简称晋,所以被称作晋商。以往大多数人对于晋商的认知,停留在以祁县、太谷、平遥商人为代表的晋中商人,其实,晋商的概念应该是更大范围的山西商人。 明清时称雄中华大地的山西商人,以晋中(祁县、太谷、平遥)商人和潞州(今长治、晋城)商人为代表,晋中商人的业务范围偏重于商贸长途贩运,后期创新经营票号汇兑金融业务,而潞州商人把精力集中在制造业,丝绸、铁器成为他们的代表作,郑和明代下西洋输出的丝绸就是潞州丝绸。明万历皇帝登泰山,为岱庙御制的铁鼎,也出自潞州。清乾隆年间,潞州铜器商人为紫禁城铸造了三百口大铜缸。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晋商研究专家张正明认为:“潞商应该是晋商的先驱之一,从潞商形成的年代和潞商发展的辉煌历史,斧正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晋商即晋中商人的错误概念,为潞商是晋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主要证据。” 1368年明朝,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入侵,朝廷在北部边境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要塞,统辖漠南诸卫所。永乐之后漠南诸卫所废除或内迁只剩九个军事重镇,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史称“九边重镇”。由于九边重镇与统治中心距离遥远,后期补给非常困难,大批军队的粮草供应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政府就出台“开中制”政策,山西商人敏锐地发现了其中隐藏着的巨大商机,于是主动与朝廷达成协议。山西商人向九边要塞输送粮食、丝绸、马匹等军用物资,用物资换取贩卖官盐的资格,山西商人拿着盐引去盐场领盐,再去政府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销售,从中赚取差价。“开中制”的实行,让山西商人迅速壮大了队伍,积累了经商经验,扩大了商业范围,为日后称雄中国商界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旱灾频繁发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女人挖野菜,男人走外口。”这是山西很多地方百姓们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生态环境,迫使山西人外出谋生,而“开中制”引导他们走上了前往内蒙古大草原的“西口路”。旧时女人不能外出经商,男人不得不与新婚妻子告别,离开家乡。女人们的一首《走西口》唱出了多少山西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紧紧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留,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走西口”去内蒙古有两种路线:一是水路,出河曲县,在黄河古渡乘船,过了黄河就是内蒙古;二是陆路,陆路有两条,第一条从右玉县杀虎口进入内蒙古,第二条向东从张家口进入内蒙古。“走西口”是要用生命做赌注的,沿途人烟稀少,戈壁、沙漠、崇山峻岭,野兽、土匪,不知还有什么危险在等着他们,为了活下去,只能走下去,一场浩荡的人口迁徙开始了。“走西口”前后持续了大约300年,300年间这些山西人不畏艰险,勤奋创业,走出了一条“黄金通道”,晋商从这里发家。 明中期之后,明政府与蒙古达成协议,边贸生意开启,晋商将棉花、粮食、茶叶、蔗糖、药材、布匹等商品,运往草原进行售卖。草原上的马匹、动物皮毛等物品也被晋商带回内地,从而换回了可观的收入。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晋商的生意越做越大,去福建贩茶,去苏杭贩绸缎,越过杀虎口,穿越蒙古、俄国,茶道在俄罗斯继续延伸,直至进入欧洲国家。这条横跨中国、蒙古和俄国的“万里茶道”被晋商蹬出来了!虽然“万里茶道”的开辟比“丝绸之路”迟了1000多年,但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推动了沿线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这条“万里茶道”被俄国人称作“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晋商所到之地无不繁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