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封面

作者:朱浒

页数:38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01163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清代经济史跨越古代和近代,并且晚清时期更增加了大量古代经济史所未有的新内容,从而使其内容的丰富性远超历代。然而,如果不拘泥于过于细化的具体领域,而从研究思路和解释框架上来观察,则纷繁芜杂、数量庞大的清代经济史研究成果,其实大致不出三种范式的笼罩:其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指导下、以生产关系为基准的革命史范式,其二是以生产力为指归的现代化范式,其三则可以称为是以内部视角为指引的“中国中心观”范式。这三种范式虽然兴起有先后,但在研究实践上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也不意味着后起者一定优于先起者。

作者简介

  朱浒,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史所所长,第六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清史研究》《历史评论》《河北学刊》编委。主要致力于中国灾害史、晚清史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代表著作有《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过: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另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言 清代经济史研究的范式与范式转换

第一章 清代经济史研究的发端及其早期发展
第一节 清代经济史研究的发端问题再考察
第二节 社会史论战时期的清代经济史研究
第三节 全面抗战后清代经济史研究的进展

第二章 以生产关系为主线的清代经济史研究
第一节 封建经济论
第二节 资本主义萌芽论
第三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论

第三章 现代化范式主导下的清代经济史研究
第一节 市场经济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论
第三节 经济现代化论

第四章 “中国中心观”取向与清代经济史研究
第一节 美国学界的“中国中心观”及其基本理路
第二节 中国学界对清代经济内在发展线索的追寻

余论 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经济社会史
参考文献

节选

《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一)农业生产力状况  作为传统中国经济中最大的生产部门,农业自然成为“产业经济论”大力关注的领域。从本书第二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学界对于清代前期农业经济的探讨,一般侧重于土地关系、租佃关系等生产关系范畴的问题,而很少论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随着“生产力转向”的发生,传统中国的农业开始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看待,有关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经营方式等属于生产力范畴的问题,才开始纷纷进入学界的视野。  有关清代前期的农业经济是否有所发展的问题,在以生产关系为主线的时代,很少被学界认真讨论。毕竟,按照当时通行的印象,处于封建经济晚期的清代农业不可能取得太大突破。况且,其在生产关系上的变动也最为微弱。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印象开始受到从生产力角度出发的挑战。如黄启臣便明确提出,“清代前期农业生产是否有所发展,这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在他看来,“清代前期的农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发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那就是“粮食作物种植空前扩大;生态农业,雏形出现;集约化程度提高,和商业性农业高度发展”,此后不久,薛国中更进一步提出,16-18世纪的中国农业“大大超过了同时期西方农业革命的内容,不仅农业生产技术有新的进步,产量增加,而且经营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故而“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农业革命’”。老一辈学者方行也指出,“清代前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比明代有较大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主要得力于复种、间种、套种多熟制的推广和农民耕作集约化”。在这里,“生产力转向”的影响显而易见。  这种以生产力为核心来评价清代前期农业经济发展态势的做法,很快在学界流行开来。这方面最显著的表现是,就连论述清代边疆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都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因素。关于东北地区,李令福在探讨农耕区的发展时,认为东北流人成为东北拓荒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和技术,大多从事开荒种地的生产活动”,以及“清代前期,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种植业刚开始发展,受自然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影响特大”。麻秀荣等论述清代鄂温克族农业发展的原因时着重指出,“在汉族农民先进的耕作技术的直接影响下”,在“鄂温克族从事农业的主观意愿和生产积极性”的推动下,“农业最终成为其社会独立的经济部门”。关于新疆地区,华立在探讨乾隆以后以农业为重点的开发成效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基本生产活动的组织管理”,特别表现在着重强调“结合开屯兴垦的水土资源调查”、“组织兴办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和“服务于农业的商业、牧业、矿业措施”等。关于西南地区,秦和平在论述四川羌区农业发展时.认为“清代中叶以来,由于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进推广,农业效益的提高”,才“导致我国西南部分山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生转变,农业取代畜牧而成为社会的主体经济”。方慧在论述清代前期西南边疆农业的发展时,指出这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的兴修,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等方面,表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无论是从技术、品种、产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段超也表示,自“改土归流以后,由于土家族地区劳动力大量增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以及清政府推行一系列发展生产的积极措施,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得以全面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于清代农业发展的表达,日渐压倒了那种移植封建生产关系的说法。  有关生产条件方面的问题,是探讨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思维导向下,学界对清代农业生产的各项条件进行了日益细致的考察。这方面成果较为集中的第一个主题,是清代农田水利建设问题。较早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学者是张建民,他在1987年就明确提出,明清时期江汉——洞庭湖区的堤垸作为一种特定的水利形式,“它的兴起发展,对本区的生态、水土、水利、粮食生产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国雄之后进一步提出,“垸田是长江中游两湖平原的水乡沼泽地区广泛分布的高产水利田”,而“其全面迅速发展及由此产生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是在明清两朝”。向来发达的江南地区的农田水利当然也较早就为学界所注意。汪家伦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兴起了围垦活动,垸田、圩田等水利形式得到普遍应用,“为稻作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地,促进了新的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盛”。熊元斌强调,江浙地区成为我国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地区,是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分不开的”,而清代“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当时农田水利正常的机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吴滔也指出,明清时期的江南“正是由于圩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使得圩岸的管理“与塘长制、圩长制相配合,结成一种以圩田网络为基本纽带的农村社会组织——‘乡圩’”。其他地区的农田水利状况,也相继纷纷得到了探讨。如蓝勇发现,“清代三峡地区的山地垦殖运动是在四川水田运动风潮下进行的,故三峡地区水利灌溉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9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