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萌、王艳玲
页数:26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32514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电视编导实训教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梳理了电视编导的工作内容、电视节目的艺术创作规律及原则,并融入了网络视频节目的制作规律。本书共分为电视编导的工作范畴、电视节目与受众分析、电视节目的策划与选题、电视节目的前期工作、电视节目结构的设计与编排、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网络视频节目制作等七个章节,并辅之以学生作品实例分析等。《电视编导基础》为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必修课程,本书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强调实用性,主要针对人群为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影视制作爱好者等。
作者简介
张萌,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讲师,曾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天津电视台文化娱乐频道担任编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自由撰稿人,曾在《读者》,《知音》,《家庭》以及《八小时以外》等杂志发表文章超过40万字。从教以来,长期从事广播电视、新媒体创作研究,主讲课程为《电视编导基础》,《视听语言》,《电视音乐音响》以及《导演基础》等。指导学生作品获得第一级,省部级奖项四十余项。王艳玲,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天津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带头人;天津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北大学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广播影视、网络媒体及媒介批评研究,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当代传播》、《文艺理论与批评》、《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及部分高校学报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4项(重点项目3项);出版了专著及教材4部。
本书特色
本书针对影视编导中的重要环节和相关内容,选取了大量实际案例,从编导工作的实务出发,全面介绍了编导工作的各个流程,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教材。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电视编导简述
第一节电视编导的工作范畴
一、前期——创意构思阶段
二、中期——采访摄录阶段
三、后期——剪辑制作阶段
第二节电视编导的素养与能力
一、专业素养
二、学科与艺术素养
三、政治素养
四、社交素养
第三节电视编导的思维特点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二、创新精神
三、思维的具体化
小结
第二章电视节目与电视受众
第一节电视的媒介特性
一、电视的直观性
二、电视的传真性
三、电视的家庭性
四、电视的娱乐性
五、电视的服务性
第二节电视的节目类型与特点
一、新闻类节目
二、综艺娱乐类节目
三、社教类节目
四、服务类节目
五、电视纪录片
第三节电视受众分析与节目策略
一、电视受众分析
二、电视的节目策略
小结
第三章电视节目的策划与选题
第一节栏目总体策划与设计
一、栏目的宗旨与名称
二、栏目的定位
三、栏目的市场分析
四、栏目的类型与时长
五、栏目的结构设计
六、栏目的运作方式
七、栏目的风格与样式
八、栏目的赢利模式
九、栏目的营销与推广
第二节电视节目的选题
一、节目选题的挖掘与确定
二、节目选题方案的写作方法
第三节电视纪录片的策划与选题
小结
第四章电视节目的前期工作
第一节文案写作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拍摄方案的制定与写作
三、文学剧本与分镜头脚本的写作
第二节现场拍摄
一、摄像的基本操作
二、电视照明
三、同期声的录制
四、轴线与场面调度
五、现场采访的常用技巧
第三节电视导播技巧
一、设置机位的基本依据
二、切换镜头的基本依据
小结
第五章电视节目结构的设计与编排
第一节电视节目结构的作用
一、内容条理化
二、节目整体化
三、主题明朗化
第二节电视节目结构的安排
一、电视节目常见的结构方式
二、电视节目的段落安排
第三节电视节目的情节设计
一、冲突与矛盾
二、悬念的制造
三、用事实说话
四、细节的表达
第四节电视节目的节奏控制
一、节奏与受众心理
二、叙事结构对节奏的影响
三、视听语言对节奏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电视节目后期制作
第一节电视画面剪辑
一、剪辑的形式
二、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
三、转场的技巧
四、声音的处理
第二节解说词的写作
一、解说词的作用
二、解说词的合理位置
三、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节目设计包装与合成
一、节目包装的基本元素
二、字幕的设计与运用
第四节检查成片
一、检查画面
二、检查声音
三、检查字幕
四、检查镜头剪接点
五、检查时长
六、检查片头、片尾及片花
小结
第七章学生作品分析
案例一《CHINA·风韵》
案例二《心目》
后记
参考文献
节选
一、知识点(一)电视的媒介特性(二)电视节目的类型及其特点(三)电视受众的基本特点(四)电视受众的收视行为特点(五)电视节目制作的节目策略(六)电视节目播放的编排策略二、教学目标(一)了解电视作为传播工具及艺术影像媒介的特性(二)熟练掌握和区分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及其特点(三)了解电视受众的特点与其收视行为(四)了解电视节目的文本制作策略(五)了解受众和节目播出时段之间的关系及节目编排的基本方法电视编导要想做好节目,首要的就是要认识电视,了解电视的传播规律,掌握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平台及艺术与技术媒介的运行规律。这个认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对电视的传播共性及社会功能有所了解;其次,要熟悉电视的系统构成、电视节目的分类与特点;最后,在“知己”的基础上还要“知彼”,了解受众,搞清楚自己做的节目面向的是哪些人,这些匿名的、分散的受众的行为特点如何。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一档节目的传播效果。第一节电视的媒介特性在实践操作中,我们既要把握电视作为艺术媒介的特点,又要注意其作为传播工具的特点。深入地剖析电视的传播共性及其社会功能,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电视的传播模式。具体来说,电视的媒介特性有以下几点。一、电视的直观性看电视不同于读书看报,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也不需要深层次的抽象思维,它以最通俗易懂的图像与声音成了最“无歧视”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排除了读写障碍,即使不识字,也可以接受和理解屏幕所传达的内容与情感。电视的直观性所带来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人们看电视不需要思考任何事情,只需把“眼睛”和“耳朵”交给电视机,便可以从中得到愉悦。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看电视,甚至沉迷于其中的原因之一。那么电视的直观性对于电视编导来说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呢?电视的直观性依赖画面与声音的传递与配合,编导要想掌握好这一优势,必须掌握视听语言结合的规律。虽然电视与电影同属于视听结合的媒介,都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但由于播放介质、播放环境及播放内容的限制,电视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有其特殊规律。第一,电视表达多习惯采用“近景”系列的镜头。小景别画面的运用,对于电视来说已经属于一种技术的惯性。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从技术上说,电视是趋向于一种特定画面的媒介。特写(这里泛指小景别)画面在电影里用来取得使人震撼的效果,可是它到电视上却成了家常便饭。”由于电视的屏幕较小,因此中近景等小景别的叙事方式要比大景别更有利于信息的强化传播,更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第二,众所周知,电视的播放环境大多是在家里,因此相对于电影院来说更加复杂和嘈杂。所以在声音的使用上,电视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某个电视节目会选用更具听觉冲击力的音乐作为开场音乐,甚至有时候音轨的音量会被技术性地加大,提示受众节目开始。在播放广告的时候,也会采用加大音量的方式吸引受众观看。第三,由于电视的直观性,受众更倾向于“以貌取人”,这就要求编导在画面的内容选择上更倾向于“美”的事物,景要美,人也要美。在实践中,无论是主持人、记者还是嘉宾,大都会在出镜前进行适当的身体修饰,包括穿着、妆容、发型等,为的都是给受众呈现一个最美的状态。某项网络调查显示,同样一句话从“貌美”的人口中说出要比“丑陋”的人更具有说服力。这里的“貌美”指的不完全是漂亮,而是其样貌易于被大众所接受。比如某著名主持人长得虽然不英俊,但是其气质和谈吐深为受众所喜爱。因此编导在确定出镜人选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其形象是否适合电视媒介的呈现。当然,很多情况下嘉宾的选择是编导无法决定的,这时就要利用角度、景别、光线、运动和色调等技术性手段对人物和画面进行适当的修饰,以期达到最美的视觉效果。二、电视的传真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摄像机有还原生活、记录事件的功能。同时,电视的首要社会功能便是其新闻传播的功能。因此,真实性是电视传播的一大要求。电视可以迅速而直接地反映客观实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受众解难释疑,让受众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甚至有的受众认为只要是电视上说的,就是真的。基于此,传递真实的信息是编导的责任所在。真实的信息是受众与电视媒介之间信任的纽带,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其后果是难以预计的。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假包子”事件就让媒体遭受了一次“信任危机”。2007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曾播出了一条新闻,以大量貌似真实的材料、富有激情悬念的手法报道了一件令所有人都为之胆寒并愤怒的事——“北京地区某些卖包子的饭店用废纸箱充当猪肉做包子馅!”随后,许多媒体纷纷传播此事件,各大网站更将其作为了头条。不少观众看到电视中那令人作呕的制作现场,均信以为真,导致对食品安全性的极度恐慌。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真相浮出水面,原来这是该节目的一位编导为了选题的通过、博取高收视率而捏造的假新闻。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愤慨,此编导的行为对其节目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因此,编导的工作责任很大,一旦进行了错误的报道,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职业,也是公众对于社会的信任。不过,还需要提示一点,这里所说的“真实”并不代表编导就要不加掩饰和选择地将事件原封不动地搬上屏幕,还要考虑到舆论导向问题。比如汶川地震时,不少媒体在电视屏幕上大肆报道地震遇难者的惨状,虽然事实确实如此,但却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恐慌。尤其在我国,电视没有分级制度,任何年龄段的受众均可观看,因此过于具有刺激性的画面即便是真实的,也应该有选择地播放。三、电视的家庭性电视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其诞生后便很快地进入了人们的家庭中,甚至以“家具”的身份成了家庭装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电影、报纸、杂志与广播等其他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根据媒介选择概率的规律,电视的易取得性决定了受众对于该媒介的选择要远远高于其他媒介。对于编导来说,认识到电视的家庭性,有助于其在工作实践中使栏目的定位更适应家庭收视的诉求。在制作过程中,编导也更能选择出最适合家庭收看的表现手法。那么,电视的家庭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电视的家庭性决定了电视的播放内容。以每天晚8点到10点的黄金时段为例,这个时段电视上播出的节目类型多以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及节日晚会等为主,这是因为这个时间是全家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全家福”式的节目样式更能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其内容也多以轻松、愉悦型的为主。如果此时段选择了服务类或经济类等较为小众的节目,必然会流失一部分家庭成员,导致传播效果不能最大化。当然,此规律延伸到其他时间段也是如此,比如白天的时间电视台多以播放情感类的肥皂剧为主,而夜晚则改为以播放悬疑类的谍战剧为主。这主要是因为白天在家中可能观看电视的群体以家庭主妇居多,而晚间时段多属于家中男性观看电视的时间,因此这样的节目编排策略更能迎合他们的诉求。其次,电视的家庭性决定了电视的风格定位。目前除了中央一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各大卫视都开始走“快乐、幸福、情感”的路线,这主要是因为如果一个电视频道的定位过于小众,那么其广告盈利很难维持其生存,因此电视的风格定位越倾向于“全家福”型,其受众基数就越大,就越容易有较好的收视率。成功的案例有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一个主打综艺娱乐,另一个则主打电视剧,不管哪种,其风格都是为了迎合电视“家庭化”的收视诉求。最后,电视的家庭性还决定了电视的制作手法。因为电视的观看环境比较复杂和嘈杂,所以电视在拍摄和制作上比电影要更注重声音元素的运用。很多受众在家中很难一直保持一个安静稳定的状态看电视,经常是一边做其他的事一边看电视,势必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电视屏幕上,可是耳朵却是忠实的,因此用声音吸引受众也是电视的传播策略之一。比如每天早上的新闻节目,大多采用“说新闻”也就是“读报”的形式来播出,而不是传统的画面为主的播报形式,其原因便在于此。四、电视的娱乐性大众媒介已经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电视作为一种影像媒介,本身就具有娱乐的诉求。一般来说,知识难度小、密度低、情感丰富的节目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所以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等类型更容易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当然,这里说的娱乐大家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做娱乐节目,而是应该将它理解为电视叙事的情感化、故事化、奇观化及时尚化的表达。比如《百家讲坛》本来是一个曲高和寡的节目,收视率屡屡下滑,马上就面临被停播的危险。后来节目改版,采取导师明星化、题材文史化,讲述方式故事化的措施,使节目不但起死回生,还一跃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充分体现了电视的娱乐性特点。此外,即使是严肃的新闻节目,也不是完全和娱乐“绝缘”。比如《新闻调查》中,编导经常会将一个新闻事件用一种悬念式的结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起来,这种故事性的表达也是娱乐性的一种表现方式。总体来说,电视的娱乐性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层次:视觉冲击、情感共鸣、心灵冲击。视觉上的感官娱乐表现为画面的美感、场面的热闹欢乐、叙述的幽默等,这是最浅层的。一个节目光做到视觉冲击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在心理上触动观众,使观众能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这一点,就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合格的节目了。如果接下来能再将主题升华,使观众不但在情感上接受,更能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心灵上的冲击,则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五、电视的服务性电视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生活信息服务节目就是直接为电视观众提供生活服务的,比如天气预报、股市行情、美食节目、购物指南等。这是电视的服务性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同时,电视的服务性还体现在其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比如新闻节目会将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再如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娱乐化的节目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愉悦,这些都是电视的服务性的一部分。当然,作为消费社会中最有力的传播平台,广告的播出同样体现了电视的服务性。电视在商业广告、交流经济信息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西方国家的大部分电视台均依靠商业广告收入来维持,这也说明电视广告在产品宣传、促进商业信息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广告的传播,电视既服务于广大受众,又服务于商家,它是连接商家与受众的桥梁。第二节电视节目的类型与特点对数量众多、题材风格各异的电视节目如何进行分类,一直是业界反复探讨的问题。根据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电视节目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种。如按受众对象分,电视节目可分为一般节目、老年节目、少儿节目、军事节目以及农业节目等。按表现形态分,电视节目又可分为一般型节目、专题型节目、对象型节目以及综合型节目等。其他还有按节目起源和发展过程来分、按节目来源来分、按节目传播地域来分,等等。一般来说,为了理解及操作的方便,按节目内容来划分电视节目更为普遍,而且同类型内容的节目在制作流程上也更具相似性,便于电视编导学习和研究。基于此,我们大致可以将电视节目分为新闻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社教类节目、服务类节目、电视纪录片五大类。一、新闻类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强势媒体,电视具有多种功能:传播信息、普及社会教育、提供文化娱乐与社会服务及舆论引导等,但是这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还是传播信息。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闻立台”的观念就已经被电视界所认同,但真正发挥电视巨大传播效力的还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1992年以前我国电视观众看电视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而1992年以后‘了解世界,获取信息’成了观众收看电视的首要动机,电视新闻节目成为最重要的新闻和信息来源。”所以,如今新闻节目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电视台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电视新闻节目的范围很广,总体来说,凡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的节目都可以称之为电视新闻节目。从节目制作角度来划分,电视新闻节目又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新闻资讯类节目、新闻专题类节目、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杂志类节目。(一)新闻资讯类节目新闻资讯类节目,指的是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事态的节目形式。这类节目要求短小精悍,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因此直播是新闻资讯类节目的一大传播特点。1弊酆闲宰恃独嘟谀孔酆闲宰恃独嘟谀恐饕定位于传播国内外大事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如央视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以及各地方台联播类新闻节目。此类节目以传播事实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的程式,一般采取“演播室串联+前期采访拍摄”的模式,节目风格严谨、庄重。主持人一般不发表或极少发表评论,通常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但随着新闻传播理念的发展,此类节目也逐渐开始“亲民”,主要表现为主持人播报方式轻松化、播报内容多样化等倾向。综合性资讯类节目的编排方式大多采用“倒金字塔”式,即以按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播出,陈述全部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