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娟辉
页数:314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15754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稿尝试将两位不同性别的犹裔作家?罗斯和辛西娅?奥兹克置于同一参照体系中,借鉴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认同”、阿弗塔?布拉“流散空间”的理念,引入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里关于流散研究的一些前沿性研究成果、理论术语和概念,深入探讨作为流散的美国犹太作家。
作者简介
朱娟辉,女,1981年12月12日生,湖南双峰人,本科毕业分获外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主持省级课题5项、厅级课题2项、市级软科学课题1项,参与国家课题1项以及省部级、厅级课题数项。代表作有《由小说观照20世纪美国犹太文学发展历程》等。
目录
第一章 “流散”何以成为在美犹太裔作家的呈现主题
第一节 迷失无措的身份困境
第二节 漂浮不定的文化身份
第三节 渐行渐远的身份迷失
第四节 决然的身份抉择
第五节 皈依无望的文化身份
第二章 “流散”视野下20世纪在美犹太裔作家的文学呈现
第一节 边缘期
第二节 入主称雄期
第三节 平稳发展期
第三章 文化身份重构的男性书写
第一节 罗斯逆向书写中对犹太性的反叛家园·世界——菲利普·罗斯和辛西娅·奥兹克研究
第二节 重构散居族裔之文化认同
第三节 流散视阈下对犹太性的超越
第四章 美国犹太文学与犹太性
第一节 美国文学中的犹太文学
第二节 美国犹太小说与犹太性
第五章 犹太性的女性书写——辛西娅·奥兹克笔下的犹太性
第一节 辛西娅·奥兹克笔下的犹太性含义
第二节 女性书写和“犹太性”的“艺术性”与“历史性呈现
第三节 正统犹太女性观的改写一一《升空>《普特梅瑟和赞西佩》
第六章 菲利普·罗斯和辛西娅·奥兹克年谱
第一节 菲利普·罗斯年谱
第二节 辛西娅·奥兹克年谱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家园世界:菲利普·罗斯和辛西娅·奥兹克研究》:《世事难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少数族裔后代的阿尔比·帕拉格提是一个极力想要抹去“局外人”形象的人。他刻意隐瞒自己不堪回首的旧人旧事,刻意规避自身的少数族裔特性,全心全意想要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美国人。于是他努力接受所谓的“高雅的文化”教育并发誓不再做蠢事。为成功入选学校棒球队,他谎称自己曾是詹姆斯堡少教院棒球队的球星。当愿望成真的那刻,他似由被判无期徒刑的囚犯被保释出来般如释重负。因为棒球是美国的国民运动,甚至可以说不会打棒球者不能称为美国人,它已成为隐喻美国文化的象征。然而,赛场上,对棒球一窍不通的他出尽了洋相。这直接导致他在新的环境中陷入窘境,深受老师与同学的嘲讽与责难。无论阿尔比如何掩饰与包装自己,到头来终只是一厢情愿,终遭“高雅文化”无情丢弃,被迫离开校园。另一方面,从头到脚都已受过“美国意识”洗礼的他已很难回归至其少数族裔身份,无奈似无根之人四处漂泊,成为永远的局外人与“永远卑贱的粗人”,无以为家,无所倚靠。《波特诺伊的怨诉》中,对美国式生活充满渴盼的亚历山大·波特诺伊曾经试图抛弃自己的犹太身份,融入美国文化。他发疯似地追逐非犹太女性,为此不惜与犹太家庭闹翻。尽管在波特诺伊所追逐的白人女子中,玛丽·简·里德是他的最爱,但在小说的末章,他为了追寻心中的“望乡”最终舍弃了她,远走(exile)以色列。波特诺伊认为自己是个犹太人,他的祖国当是以色列。在以色列,他在陆军部队任过职,后来体验过集体农场工人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波特诺伊惊奇地发现,犹太人占据主导地位,分布于各行各业。他无意识地常常将他们与美国的非犹太人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波特诺伊发现,较之于以色列,他更适应美国的人文社会环境,他是彻底地被美国文化所同化了。而末章标题“放逐”(InExile)讽刺性地喻示了波特诺伊的美国人身份。就连农场的以色列女人第一次见到他时,也没认出他是个以色列入,甚至劝他应当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一边是深感陌生却有点留恋的以色列,一边是生活已久的美国,究竟何处才是波特诺伊的“望乡”?最终,波特诺伊带着满腹的失落回到了美国,以色列他终究是回不去了。《情欲教授》中年轻的凯普什为了在美国主流社会中赢得一席之位,响应社会自由风潮的召唤,刻意以主流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约束自己。在凯普什心中,成为一个美国人是其人生理想,而犹太传统和犹太文化已成久远的过去,病态、特立独行的犹太生活方式让他窒息,逃脱、疏离成为其必行之举。因而他渴望去掉自身的“局外人”特征、同化于主流社会。他寄情于与异族女子的肉体欢愉中,乐此不疲,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同化于美国主流社会,实现其“美国化”的人生理想。与之有关系的女子是瑞典人,与之结婚的是漂亮的白人女子海伦,而对他最有吸引力的比较文学教师克莱尔则貌美年轻,比凯普什小了十几岁,是“最美国”的女子。小说中,年轻的凯普什放浪形骸戏逐异族女子,与异族女子海伦结婚又离婚,并最终与“最美国”的女子结婚。其对异族女子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与犹太传统相悖,皆反映了他深受特定历史、社会语境下的美国自由解放思想的影响,极端异化,而其犹太性却已高度弱化。霍尔认为:“主体在不同的时间获得不同的身份,统一自我不再是中心。我们包含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力量又指向四面八方,因此身份认同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①通过对当代散居族裔犹太人和以色列犹太人生活中复杂的迂回曲折的关系的描绘,罗斯重新审视了犹太人的本质和犹太性在界定犹太人中的作用。纵观罗斯于流散中的书写,其核心大都是犹太亚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冲撞。而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视角,展示了他笔下的人物对真正犹太身份的追求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