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第2版)

封面

作者:饶芃子 杨匡汉

页数:289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68109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本《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是大学里一个独立学科所使用的教材。本书的撰写,旨在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这一新兴学科的基础性教材。本书既说明了海外华文文学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过程,也探索了这一文学领域作为一个学科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展现其与本土汉语文学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在演进中呈现出来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以及相关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的整合,帮助学生建立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整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海外华文文学概论
第一节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
第二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认同与“中国意识”
第三节 海外华文女性写作的文化透视
第四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论

第二章 东南亚和东北亚华文文学
第一节 东南亚华文文学概观
第二节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历史线索
第三节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多元局面
第四节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文化母题
第五节 东北亚华文文学

第三章 北美华文文学
第一节 北美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北美华文文学
第三节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北美华文文学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移民文学
第五节 北美华文文学的区域特质与典型主题

第四章 欧洲华文文学
第一节 欧洲华文文学概况
第二节 瑞士华文文学
第三节 法国华文文学
第四节 英国、瑞典等国华文文学
第五节 德、荷、比、卢华文文学

第五章 大洋洲华文文学
第一节 地区历史与多元文化主义
第二节 华人移民与澳华文学
第三节 澳华文学的特色
第四节 代表作家作品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第二版)》:  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是处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一意识有时并不那么强烈。他们所创造的“他者”形象,是在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差距中所作的文学想象,是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这些形象虽来自异族,但他们是经过华文作家的文化眼光和文化心理选择、过滤、“内化”而成的,是作家从一定的文化立场出发,根据自己对异族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创造出来的不同于本民族的“他者”形象,已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他”和“她”,而是他们在华族文化中的“镜像”和“折射”,是在两种文化“对话”中生成的,可视作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所以在对这些形象进行分析时,追问的重点不在于他们是否忠实于生活中的原型,而在于这种描述、表达显示出作家所向往的是怎样的虚构空间,作家怎样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他者”和“他者”文化,通过他们提出和表现了哪种文化、意识形态的范式,这种想象和描述在多大限度上,出于何种原因而产生了什么样的文化偏离和美学效果。  以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一些“他者”形象为例。他们基本上分属于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按本民族的需求塑造“他者”形象,着重表现“他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一种集体化、理想化的文化诠释,其效果是强化了本民族的文化。菲律宾女作家黄梅的小说《齐人老康》①,女主人公玛丽娅是菲律宾人,她跟当雇员的华人老康生活了二十几年,已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因为老康来菲之前在中国老家已有妻子,所以一直没有名分,但她并不计较,一年四季不辞劳苦地操持家务,养育儿女,同老康一起渡过许多生活难关。从作品中玛丽娅的思想和行动看,她对华人的生活习俗是很认同、融入的,是一个已经“华化”了的“他者”。异国女人以中国女人的形象出现,这是作者臆造的异国女人形象,并非真正的“他者”面貌。这也是作者怀念故土、故土文化而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于形象之中的一种形式。作者在作品中赞扬“华化”的玛丽娅,实际上是言说了“自我”,肯定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是质疑现实的“他者”形象,反映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对本民族的某些保守意识和偏见有“颠覆”作用,表现出文化思想的开放状态。菲律宾女作家范鸣英的《同是等待》和佩琼的《油纸伞》①,女主人公分别是菲律宾人玛蒂丽丝和中菲混血儿李珍妮,由于她们是老一辈华人心中的“番仔婆”和“出世仔”②。这种看法带着排斥情绪,表现出移居菲律宾的老一代华人与当地民族间的隔离状态,他们拒绝自己的儿女同菲人通婚。《同是等待》的男主人公威立,与菲律宾姑娘恋爱,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无法正式成婚,直至有了爱情的结晶,因怕伤害母亲而不敢公开,只好白天下班后到“爱巢”,晚上又赶回家陪母亲,精神上十分痛苦。《油纸伞》写的是两个男女大学生相爱,因女方是一个“出世仔”,遭到男方体面的华人家庭的反对,尽管女方的父亲是华人知识分子,母亲是菲律宾的比较文学教授,有很好的家庭教养,对华族文化有所了解和认同,但她依然无法保护自己的爱情,只好放弃自己之所爱,出国留学。这两个作品的作者都具有文化的“自省”精神,她们在作品中通过两个母亲无理地拒绝“他者”,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那种狭隘、排外的民族观念。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第2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