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医药补脾养胃

封面

作者:沈元良编著

页数:332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86132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沈元良编著的《中医药补脾养胃》根据中医学理论,简单介绍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与各脏腑的关系,以及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机制、辨证治则等,详细叙述了中药补脾胃的古典名方、药膳、药粥、药茶、药膏、药酒,同时介绍了保健针刺、灸疗、按摩、足疗、脐疗及运动锻炼等强身健体的方法。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适合广大读者,尤其脾胃病患者阅读参考。

本书特色

养生以人为本,养生又是一个永恒而说不完的话题。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日久也会多病减寿。
沈元良编著的《中医药补脾养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阐述中医药补脾胃以养生,愿本书为您送上补脾养胃的养生知识,做到未雨绸缪,健后天之脾胃,补先天之肾,摄养于无疾之先。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医对脾胃的认识
一、足太阴脾经
二、足阳明胃经
第二节 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脾的解剖位置与形态
二、脾的现代医学说
三、脾的生理功能
四、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五、脾的生理特性
六、脾的气血阴阳
第三节 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胃的生理功能
二、胃的生理特性
第四节 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一、脾胃与脏的关系
二、脾与腑的关系

第二章 脾胃病
第一节 脾胃病症
一、脾胃病病因病理
二、脾胃病症状与特征
三、脾胃病症候机制
四、脾胃病的辨证
五、脾胃病的治则
六、脾胃病的调护
第二节 常见的脾胃病
一、胃脘痛
二、痞满
三、腹痛
四、湿阻
五、痢疾
六、呕吐
七、呃逆
八、噎膈
九、泄泻
十、便秘

第三章 补脾养胃的中药
第一节 芳香化湿药
一、砂仁
二、白豆蔻
三、茯苓
四、薏苡仁
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
一、天花粉
二、芦根
三、生地黄
四、玄参
五、牡丹皮
六、金银花
……

第四章 补脾胃古今名方(丸)
第五章 脾胃病药食调摄
第六章 脾胃病的绿色疗法
第七章 补脾养胃运动疗法

节选

  《中医药补脾养胃》:  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常的结果。因此,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限度地恢复到正常状态。而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的治疗作用,就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也就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药性论》记载:“凡与疗效(医疗、保健)有关的药物性质或属性或者决定一种物质成为中药的性质或属性统称药性。”所以说;药性是指药物与治疗有关的性质和效能。本章节介绍常用补脾养胃的中药,用以掌握药物自身所具有各种性能和作用,即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特性,来达到疗疾治病的目的。  在介绍常用补脾养胃中药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药名单(不良反应大的中药)。2014年11月,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征求《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函。而2015年7月相关修改名单也得到公布,名单显示,此前,共有86种药品被列入了药食同源名单。此次新增加的15种药食同源品种包括姜黄、人参、金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包括马尾松和油松)、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荜茇。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是指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相关中药材标准)中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调味品)。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医药补脾养胃》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