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刘敬霞/高等十三五创新教材

封面

作者:刘敬霞

页数:38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2476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主要是要通过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内容的学习,以提高临床技能为宗旨,传承中医学术精华,使研究生掌握中医临床学科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疑点,学习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及方法,并应用中医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重点病、优势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

作者简介

  刘敬霞,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与康复学术委员会委员,宁夏中医药学会心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夏吴忠市医保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骨干,中医内科学学科组组长。主持和参与国家科研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6项;申报发明专利12项,获批专利证书4项;发表学术论文151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3部;发表学术论文151篇。

目录

第一章 内科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第一节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心系病证
第三节 脑系病证
第四节 脾胃系病证
第五节 肝胆系病证
第六节 肾系病证
第七节 气血津液病证
第八节 癌症
第九节 肢体经络病证

第二章 外科骨伤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第一节 皮肤疮疡疾病
第二节 乳房疾病
第三节 外伤疾病
第四节 周围血管病
第五节 骨伤疾病

第三章 妇科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第一节 月经疾病
第二节 产后疾病
第三节 妇科杂病

第四章 儿科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时令与小儿肺系疾病
第二节 喂养方式与小儿脾胃疾病
第三节 小儿肾系疾病

第五章 眼科及耳鼻喉科疾病诊疗研究进展
第一节 眼科疾病诊疗
第二节 耳鼻喉科疾病诊疗

第六章 针灸推拿疗法研究进展
第一节 针灸疗法
第二节 推拿疗法

第七章 急症临床诊治及方药应用研究进展
第一节 历代典籍对急症的总结和急症辨治体系
第二节 中医急症方药的研发和应用

第八章 心理疗法研究进展
第一节 心理疗法概述和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
第三节 中医心理学相关疾病

第九章 中医养生保健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中医养生保健概论
第二节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研究

节选

  《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3.呕吐《黄帝内经》详述六淫之邪致呕,《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张仲景《金匮要略》详尽呕吐病因脉治,创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等行之有效的方剂;张仲景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除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治疗不应止呕,当因势利导,“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4.呃逆《素问·宣明五气》提出胃气上逆病机,认为发病与寒气及胃、肺有关,并用3种简易疗法止呃,《灵枢·杂病》说“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张仲景分三型论治,一为实证,二为寒证,三为虚热证,为后世寒热虚实辨证分类奠定了基础;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主降气和胃,系统提出“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治疗法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5.噎膈宋·严用和《济生方·噎膈》提出“噎”“膈”的分类与基本病机,“……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医学心悟.噎膈》提出“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明确指出噎膈为“脘管窄隘”;朱丹溪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结”治法;张景岳提出“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注重从脾肾进行治疗;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提出“化痰行瘀”治法。  6.腹痛张仲景从虚实辨治,《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提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并开创治疗先河;《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提出病机,“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提出“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治疗大法;《医学真传·腹痛》辨证用“通”法治疗,“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7.泄泻《黄帝内经》提出寒热风湿致泄,《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日“暴注下泻,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湿盛则濡泄”;《诸病源候论》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宋以后本病始统称为“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治疗“以利水为上策”,但分利之法不可滥用,以防“愈利愈虚”;《医宗必读》提出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8.痢疾《黄帝内经》称为“肠澼”,提出发病与饮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创白头翁汤治疗湿热痢、桃花汤治疗虚寒久痢;《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病候,强调热毒致病;金元时代认识到本病能互相传染,普遍流行,称为“时疫瘌”,朱丹溪提出“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明·李中梓提出通因通用与塞因塞用治法,《医宗必读·痢疾》“至治法……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治疗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清·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创活人败毒散治疗;刘河间确立调气血治疗常法,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法则,至今仍属治痢常法。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刘敬霞/高等十三五创新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