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颜延凤主编
页数:37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2433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颜延凤、刘万里主编的《内科常见病外治疗法》分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医内科外治发展的历史、种类、作用机制及特点、应用原则、使用现状,并展望了中医内科外治的发展前景。各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共七个章节展开阐述,涉及病种四十余种,每一病种按病症概述、外治方法及参考文献体例编写。其中重点介绍外治方法,列举其适应证、操作方法、疗法特点、注意事项和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简介
刘万里,医学博士,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治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并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主持科研项目7项,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5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多项科学技术奖。 颜延凤,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第1批卫生拔尖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获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3项。
目录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外治法分类
第三节 内科疾病外治作用机制及特点
第四节 内科疾病外治应用原则
第五节 内科疾病外治现状及展望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四节 喘病
第五节 肺胀
第六节 肺痈
第七节 肺痿
第八节 风温肺热病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第三节 眩晕
第四节 中风
第五节 不寐
第六节 多寐
第七节 鼾眠症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吐酸病
第三节 嘈杂
第四节 痞满
第五节 腹痛
第六节 呕吐
第七节 呃逆
第八节 噎膈
第九节 反胃
第十节 术后胃瘫
第十一节 泄泻
第十二节 便秘
第四章 肝系病证
第一节 黄疸
第二节 胁痛
第三节 鼓胀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遗精
第五节 阳痿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证
第二节 厥(脱)证
第三节 痰饮
第四节 汗证
第五节 消渴
第六节 虚劳
第七节 积聚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口疮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痹证
第三节 痿证
第四节 腰痛
节选
《常见病外治疗法丛书:内科常见病外治疗法》: 第四节 内科疾病外治应用原则 一、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1.整体性原则中医内科外治主要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论学术思想。人体体表与内在脏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地联系。例如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脉,把脉与心联系在一起,心又开窍于舌,而舌乃心之苗,察舌之候,可知心病之变。其他脏腑也是如此。这表明人体的外在形体组织与官窍和脏腑有着若干的内在联系,病理上内外相互影响,脏腑的病变往往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出现相应的病理征象,例如少阳肝胆疾病,两胁多可出现疼痛;脾胃病变双足三里穴常有压痛点等。相反,体表的病变亦可影响到脏腑的机能,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例如疔疮可毒走脏腑等。因此,吴师机说:“外治按其位,循其名,核其形,就病治病,皮毛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通脏腑也。”中医内科外治的道理即源于此,虽然外治于表,而实质也在于治里。 2.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在应用外治法时不可忘却。一般来说,大凡外治皆本内治之理,外治方药亦多由内治方药所变通,只是使用方法不同而已。因而内治辨证的一般原则、步骤、方法、基本内容和要求都适用于外治。 例如寒性腹痛,无论什么原因所引起,都可用吴萸、生姜之类贴敷或热熨,以达温经散寒之功效;热性腹痛,则可用川黄连粉、大黄粉调敷以泻热解毒。一穴可据辨证不同施以不同之药,一药亦可因不同归经而用于不同经穴。同理,一法可治诸多病证,也可依理对某一病证施以各法。如灯心草爆灸角孙穴可治痄腮,亦可以治鼻衄;涌泉穴敷大蒜对鼻衄有效,对虚火牙痛也有良益;风池穴贴敷可结合手法按摩,按摩同样亦可以借助散、膏、丸之类,然后再行手法。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灵活性。 二、综合治疗 根据临床需要,可依据病情急缓、病程长短、疾病难易选准非药物外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或两者结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如果有把握,可选用非药物或药物外治法中的一种治之,如果没有把握或用一种外治法无效或效果不好时,可考虑非药物、药物以及两者结合的多种综合疗法,也可以与内治法或者现代医学结合起来。传统的外治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传统的外治技术,如刮痧、挑治、割治、火针、导药、吹喉等技艺很多,可与现代技术(包括现代医学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不仅能使传统技术得以继承,而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之发扬,结合起来,用于外治,如中药离子导入、超声雾化、红外线、磁疗等,使适应证更加扩大,疗效更优,总以治愈疾病为首务。 三、安全性原则 药物外治虽然具有使用方便、直达病灶的特点,以及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因素干扰等特点,但近年来随着中药外用的增加,临床应用过程中亦有不良事件发生。《中国药典》《药品标准》等法典对其所收载的外用中药或制剂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不断丰富完善,并大幅增加了外用中药安全性检查项目。如对外用橡胶膏剂首次提出不得检出致病菌的检查要求,并规定眼用制剂按无菌制剂要求,明确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剂型均按无菌要求等内容,以提高外用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在药品质量可控的基础上,保证了中药临床外用安全有效。我们在临床用药方面,要注意外用中药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特殊人群禁忌等内容,关注外用中药不良反应方面,对外用中药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和防范,提高中药外治的安全性,使中药外治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非药物外治法在临床使用时也要时刻遵循安全原则,规范操作流程,合理判断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同时还需注意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