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儿科学

封面

作者:汪受传主编

页数:27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2404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儿科学(供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用)》共分10章,靠前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二章儿童保健;第三章至第十章是中医儿科学临床知识,系统介绍了新生儿病、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系疾病、肝系疾病、肾系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他疾病;附录有小儿推拿疗法、正学儿童体格发育衡量标准等,以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儿科学(供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用)》中所用方剂、中成药的索引。

作者简介

汪受传,男,江苏东台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学科组组长,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曾任多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长。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第四节 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
第五节 儿科诊法概要
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第二节 新生儿期保健
第三节 婴儿期保健
第四节 幼儿期保健
第五节 学龄前期保健
第六节 学龄期保健
第七节 青春期保健
各论

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 胎怯
第二节 硬肿症
第三节 胎黄
第四节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第四章 肺系疾病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肺炎喘嗽
第四节 哮喘
第五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五章 脾系疾病
第一节 鹅口疮
第二节 口疮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腹痛
第五节 泄泻
第六节 厌食
第七节 积滞
第八节 疳证
第九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第六章 心肝疾病
第一节 夜啼
第二节 汗证
第三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四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第五节 多发性抽搐症
第六节 惊风
第七节 癫痫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第三节 尿频
第四节 遗尿
第五节 五迟、五软
第六节 性早熟

第八章 传染病
第一节 麻疹
第二节 幼儿急疹
第三节 风疹
第四节 猩红热
第五节 水痘
第六节 手足口病
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九节 百日咳

第九章 寄生虫病
第一节 蛔虫病

附录

节选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用 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疾病的治疗大法基本与成人一致,但由于小儿在生理、病因、病理、病种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中药汤剂内服因吸收快,加减运用灵活,便于喂服而最为常用。中药成药易贮存携带,服用方便。外治疗法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这些治法已成为儿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此外,推拿、艾灸、针刺等治疗手段,均可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加以选择应用。  一、内治法  内治法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治疗方法,是儿科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具体应用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要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例如,小儿感冒初起只有发热咳嗽之表证,若治不恰当,邪气内侵,可演变为肺炎喘嗽;泄泻日久,或暴泻急迫,容易出现伤阴伤阳之变证。因此,当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机时,应因势利导,引邪外达,从表而解,不可凉遏而使表邪留恋,不可发汗太过耗损卫阳,也不可骤然固涩而闭邪留寇,《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指出了儿科用药的难点和注意点。  2.处方轻巧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在治疗时,处方也就应轻巧灵活。要根据病儿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灵活运用,不宜呆滞,不可重浊,不得妄加攻伐。用药时应注意寒勿伤阳、热勿伤阴、补不碍邪、泻不伤正。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毒烈之品,均当慎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以免耗伤小儿正气。  3.注意顾护脾胃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后天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儿科医师应十分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患病后注重调理脾胃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4.重视先证而治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尤其是外感热病,病情发展迅速,而医者在诊察之后,病家需取药煎煮,直到汤药喝下发挥药效,需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化。因而,医者应把握这种变化,揭示病情的演变规律,提前一步,在相应的证候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先发制病,药先于证,先证而治,顿挫病势,防止传变,达到治病防变的目的。即使是治疗内伤杂病时,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已成定理,但补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热清寒至之变也不可不知。故用补益的同时,应注意兼以消导,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注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热药时注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寒内生而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先证而治之例。  5.不可乱投补益补益之剂对体质虚弱的小儿有增强机体功能,助长发育的作用。但是,由于药物每多偏性,有偏性即有偏胜,故虽补剂也不可乱用。正如朱丹溪所说:“虽参芪之辈,为性亦偏。”小儿生机蓬勃,只要乳哺得当,护养适宜,自能正常生长发育。健康小儿不必靠药物来补益,长期补益可能导致性早熟。或者小儿偶受外邪,或痰湿食滞,未能觉察,若继续服用补益之剂,则是闭门留寇,邪留不去,为害不浅。故补益之剂切不可滥用。  6.掌握用药剂量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医师的经验而异。由于小儿服药时常有浪费,所以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更是如此。但对一些辛热有毒、苦寒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细辛、乌头、大黄、芒硝等,应用时则需要注意毋使过剂。为方便计算,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一般病例可按上述比例拟定药物剂量,但若病情急重则不受此限制。如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所用清热解毒药中,生石膏、板蓝根等的用量也有超过成人一般剂量的。此外,尚可按处方中药味的多少、方剂配伍要求决定其剂量。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儿科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