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常存库主编
页数:19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2403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由“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即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和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主办,全国2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各学科专家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协助管理和出版。本套教材包含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中药学三个专业共46门教材。2002年相继出版后,在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泛使用,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出版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对教材进行评议。2005年,在广泛征求、收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有关领导、专家,尤其是一线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以下简称“新二版”教材)语言更加精炼、规范,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教学适应性更强,成为本学科的精品教材,多数教材至今已重印数十次,有16门教材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当今教材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版教材每年层出不穷,但仍有许多师生选用“新二版”教材。其中有出于对老主编、老专家的敬仰和信任,当时的编者,尤其是主编,如今已经是中医学术界的泰斗;也有些读者认为“新二版”教材的理论更为经典;还有部分读者对“绿皮书”有怀旧情结,等等。为服务广大读者,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研究决定,选取“新二版”中重印率较高的25门教材,组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丛书。
目录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
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
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第二节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一、周代至三国时期
二、晋代至唐代
三、宋代至元代
四、明代至清代
第三节 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一、中医学的观念系统及其特点
二、中医学的理论系统及其特点
三、中医学的技术系统及其特点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第一节 考古与神话传说
一、考古发现
二、神话与传说
第二节 卫生保健
一、居处
二、衣着
三、食物与用火
四、导引
五、婚配
第三节 医药知识
一、药物
二、针灸
三、外治法
第四节 多种医药起源论
一、医源于圣人
二、医源于巫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
四、医食同源
第五节 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一、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因素
二、中医学起源的人文因素
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及其反映的学术方向
二、对疾病的诊治及体现的文化特点
第二节 医药学理论的萌芽
一、相关的哲学思想
二、病因学
三、预防思想
第三节 药物知识
一、药物的种类与数量
二、酒与汤液的意义
第四节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一、卫生保健活动
二、医事制度建设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诸汉墓出土医书
一、基本内容简介
二、出土医书的分析
第二节 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
一、《黄帝内经》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
三、《神农本草经》
四、《伤寒杂病论》
第三节 理法方药体系与辨证论治原则
一、理、法、方、药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二、辨证论治原则的基本精神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一、《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
二、《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第二节 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
……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
第八章 中医学的新生
附一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附二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
节选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新世纪(第2版):中国医学史》: 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经过晋唐数百年的经验积累和方药荟萃,客观上需要给以总结,以便把握规律。经验总要上升到理论,否则,经验之间的联系就得不到认识和揭示。这是一切认识的发展规律,中医学也不例外。 面对晋唐积累的大量经验,宋元时期便以对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探索为其重要的发展内容,并由此显示了这一时期医药学的发展特点。 首先,宋元时期的大量医药著作与晋唐时期的医药著作具有不同的风格。此时期医家著书一反单纯记载经验和方药的做法,在著作中大大加深了理论讨论的内容。比如宋代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不论全书总论还是各门概论,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陈述和分析。而宋元个人医药著作,也都表现了理论探讨的热情。论述问题也表现了由博返约的倾向,著书往往不但专科化,而且逐步走向专病化和专题化。对医理药性开始展开多方面的探索,论述内容不再限于经验结果,而是追索原因和道理。 其次,因为进行理论讨论,则难免由于认识角度、认识方法、经验差别以及依据的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结论。由此,宋元时期便出现了学派争鸣和各家学说。学派和各家学说的出现,正是理论总结和探索的产物,它鲜明地标志了这一时期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 从汉代中医学术体系建立以来,中医学一直以传统的学术范式发展演进。这一传统的学术范式发展到明清时,确切地说到温病学说出现时,已达到了高度成熟和完善。这一体系的各个方面,按传统范式的要求都已发挥到了极致。历史证明,在温病学说以后,中医学就少有如此重大的成果。 传统不仅可以成为发展的动力,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发展的限制力量。在中医学传统学术范式达到了完善,各方面被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其内部便必然会出现革新的力量。革故鼎新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传统与革新两种力量作用下,明清医药学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顽强延续,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革新趋势。 传统的延续表现为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按惯性发挥作用,在固有的学术范式中去总结经验和论述问题,同时也表现为对革新趋势的对立和改变方向。 医药学的革新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药物学透露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倾向。有三部药学著作可以标志这一倾向:首先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次是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这三部著作中虽然大量内容仍然属于传统的实用药学内容,但是在生物分类学、生物进化论、植物学方面都提出了超越前人、异于传统的具有世界科学意义的认识结论。恰是这些内容才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 第二,传染病学出现了近代科学的思想。对传染病的认识,在我国具有千百年的历史,也总结有大量成功的治疗方药。但是在明清以前,传染病的认识都是在传统学术范式内展开的。明末清初的杰出医学家吴有性,在对传染病进行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在病因方面一反传统的“六淫”之说,破天荒地提出了“戾气学说”。在戾气学说之下,他提出戾气致病由口鼻而入,戾气不同致生不同疾病,戾气致病具有“人病而禽兽不病”、“牛病羊不病”等特异性,外科化脓性感染与瘟病一样也是由戾气造成的。戾气是物质性的,致病具有传染性。尽管他的《温疫论》一书大量内容也属传统医药内容,但是仅此戾气学说,他已猜到了后来被证实的病原微生物的存在,这是不同凡响的天才创见。可惜的是,后来的人们没有按照戾气学说的方向追究下去,相反,清代温病学说按照传统模式建立起了新热病学体系,戾气学说则只能作为历史现象游离于中医病因学体系之外。 第三,解剖生理学表现了新的医学方向。在中医学历史上,并不乏解剖记载。然而,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支配下,在中医学有机整体观引导下,中医学理论没有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却建立起了另一种超越解剖学的理论。 然而,人体的解剖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毕竟是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决定性基础。因此,一种生理和病理学说,如果缺少解剖结构的证明,无论如何也会遇到困难。总会有说不准、说不清、说不透的问题。 清代王清任有感于《内经》解剖记载的错误,于是发愤研究解剖生理,用几十年时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在书中他大力倡言解剖,并试图以自己的解剖发现说明人的生理现象。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时代局限以及他的研究方法的限制,他的解剖生理研究是充满错误的,整体水平也不高,不足以在其上建构生理病理学说。这里,重要的不是他的研究水平,而是他的研究方向。因为从解剖开始建构医学体系终究是大异于传统学术范式的。但是,王清任的研究方向没有改变中医学既定的学术范式,这也反映了传统对革新的作用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