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储全根,胡志希
页数:384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32336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针灸五大部分,注意保持中医理论架构的体系,诸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气血津液等,以体现中医学术的特质所在,是一本供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护理学、中药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类等专业学生和对中医药感兴趣者入门学习的实用教材。
作者简介
储全根,男,1962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教务处处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养生保健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临床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委等职。胡志希,男,1963年出生,博士研究生,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一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第一最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仪器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特点
一、取象思维
二、整体思维
三、中和思维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藏象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经络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五、经络的作用
六、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四节 体质
一、体质的构成
二、体质的特点
三、体质的影响因素
四、体质的分类
五、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病理观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四、其他病因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
二、基本病机
第四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 望诊
第五章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第六章 养生、预防和治则
……
下篇
附录一 中药索引
附录二 方剂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中医学概论(供中药学、药学、管理学、护理学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2.主通降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胃能通降浊气。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要靠胃的通降作用下降到小肠、大肠,并在下行过程中被消化吸收,最终将水谷糟粕排出体外。因此,胃的通降作用也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若胃失和降,可见脘腹胀满或疼痛、口臭、大便秘结等症;若胃气不降,甚则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呃逆等症。 (三)小肠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位于腹部,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小肠与心通过经脉属络,互为表里。小肠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1.主受盛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消化、转化饮食物。小肠受盛化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指小肠接受由胃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时间,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可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等。 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之精微。浊指食物之糟粕。泌别清浊指小肠在对食糜进行充分消化吸收的同时,将食糜区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小肠传送到大肠。食物残渣下降到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液则可气化生成尿液排出体外。由于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分,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水液和糟粕各行其道,二便正常。若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就会导致水谷混杂,出现便溏泄泻。临床治疗泄泻初期,可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 (四)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大肠与肺通过经脉属络,互为表里。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吸收津液。 1.传化糟粕指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从而使糟粕燥化,形成粪便,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的功能。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是胃气降浊功能的延伸,同时也与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有关。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失常,常见便秘或泄泻。 2.吸收津液指大肠在传导糟粕的同时,还具有吸收水液、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因吸收的是含精微物质等溶质非常少的“津”,故说“大肠主津”。若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剩余水液不能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则出现腹泻;若大肠有热,灼伤津液,肠道失润,又会出现肠燥便秘。 (五)膀胱 膀胱位于下腹部。膀胱与肾通过经脉属络,互为表里。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存津液和排泄尿液。 1.贮存津液指膀胱具有贮存和内藏津液的功能。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共同作用,布散周身,发挥滋润濡养作用,代谢后形成的水液下归于膀胱。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升清降浊,清者被人体再吸收利用,浊者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2.排泄尿液指膀胱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在肾气和膀胱之气的协调作用下,膀胱开阖有度,尿液适时有度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赖于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推动和固摄。若肾气和膀胱之气作用失常,膀胱开阖失权,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或遗尿、小便余沥,甚或小便失禁。若湿热蕴结膀胱,则见尿频、尿急、小便赤涩疼痛等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