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医病机辨证学(修订本)

封面

作者:周仲瑛,周学平主编

页数:336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32275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病机是辨证的前提,是论治的依据,是联系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枢纽,也是保证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书由绪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
绪论是该书的先导部分,介绍了构建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意义、方法,着重论述了病机证素的概念、内涵等内容。
各论是该书的主干部分,从风病善变、寒多阴伏、火热急速(温暑同类)、湿性缠绵、燥胜伤津、痰病多怪、水饮同源、郁病多杂(气病多郁)、瘀病多歧(血病多瘀)、虚多久病、毒多难痼、疫为戾气、多因复合(风火相扇、湿热郁蒸、瘀热相搏、痰瘀互结、燥湿相兼、虚实相因、寒热错杂等)十三个方面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审证求机、审机论治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逐一重点列述其病机证素条目的每个部分,先概要介绍其主病脏腑、病机勾要、临床特点、治疗原则,然后列述辨证、病性病位、病势演变、治法、方药、临证备要等。为突出临床实用,辨证内容又分为特异症、可见症、相关舌脉三大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抓主症,甚至“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辨证思路。很后辅以病案举例,学以致用。全书旨在构建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打破目前僵化、教条的辨证分型论治模式,达到活化辨证的目的,以促进中医学术的不断繁荣与发展。

作者简介

周仲瑛,男,主任医师,教授,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周筱斋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60余年,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及肿瘤疾病的中医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性高热、休克、出血、中风、急性肾衰、重症肝炎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将传统的“瘀热相搏证”从外感温病扩大到内伤杂病,从急症病延伸到疑难病,重视风火痰瘀毒在疑难病发病中的作用。先后主编、副主编中医内科各类教材、教参15种,专著6部、其中《中医内科学》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培养博士生20名、硕士研究生9名、学术继承人2名、博士后1名。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师承家父周筱斋,学习中医。194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55年入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著作及成果先后主编、副主编中医内科各类教材、教参15种,专著6部、其中《中医内科学》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主持第一最科研课题8项、部级6项、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项目4项、省级16项。取得研究成果20项,获科技进步奖16项,开发科研药物23种,转让投产5种。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学术团体及社会兼职历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目录

总论
一、构建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意义
二、中医病机的定义
三、“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
四、把握病机的层次性
五、病机证素的概念及内涵
(一)病机证素的概念
(二)病机证素的内涵
1.病理因素
2.病位
3.病性
六、病机证素的特点
七、病机证素的核心内容是复合病机
(一)复合病机的表现形式
1.多因复合
2.多病位复合
(二)复合病机的形成机制
1.多病势复合
2.邪正交争,因果夹杂
八、辨证分型与病机辨证的区别
九、证素与病机证素的区别
十、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基本思路
1.以病机证素为核心
2.以脏腑为内涵
3.以证带病,病证结合
(二)基本步骤
1.辨识病机证素
2.根据病机证素的组合确定证名
3.确立治则治法
4.选方用药
各论
第一章 风病善变
一、概述
1.主病脏腑
2.病机钩要
3.临床特点
4.治疗原则
二、病机证素条目
1.风伤肺卫证
2.风入经络证
3.风痰伏肺证
4.肝阳化风证(风阳上亢证)
5.热极生风证(热动肝风证)
6.阴虚风动证
7.风泻证(肝气乘脾证)
8.风遏水阻证
附兼夹病机证素
三、病案举例
1.风伤肺卫案
2.风入经络案
……
第二章 寒多阴伏
第三章 火热急速(温暑同类)
第四章 湿性缠绵
第五章 燥胜伤津
第六章 气病多郁
第七章 血病多瘀(瘀有多歧)
第八章 痰病多怪
第九章 水饮同源
第十章 虚多难痼
第十一章 毒多凶顽
第十二章 疫为疠气
第十三章 多因复合(复合或兼夹病机)
常用方剂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医病机辨证学(修订本)》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8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