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兰萍、谷巍
页数:27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172869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次编写将依据2012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在专业定位、体系建设、内容安排上,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在保持和发挥中药特色优势的前提下,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融入,秉承“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来构建教材体系,以促进中药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发展,满足培养特色中药人才的需求。同时,同步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打造本专业首套融合教材,实现我社教材与其他竞争社产品的差异化发展。
本书特色
本教材为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四大部分。最部分包括两章,即最章绪论,第二章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分别阐述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形成与发展历史、特点、意义、研究任务以及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对本学科的整体概念、基本内容有初步了解。第二部分包括四章,以生态因子为主线,从生态因子(气候、土壤、生物、人类)对中药资源分布、生态类型、生产发育、药材质量的影响入手,介绍了生态因子与中药资源的关系。第三部分包括两章,对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非生物胁迫与药用植物的适应作了详细介绍。第四部分为第九章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论融入教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特点及意义
一、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特点
二、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三、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意义
第四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与学习方法
一、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
二、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环境因子
二、生态因子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生态适应的概念及类型
二、对综合环境的长期趋同和趋异适应的生活型
第三节 生理生态学
一、植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
二、植物生长发育
三、植物生长物质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三、种群动态
四、种内变异、种群分化及物种形成
第五节 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的概念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群落结构与生态位
四、陆生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主要类型
五、群落演替
第六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传递
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及生态平衡
第三章 气候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气候与中药资源分区
一、中国的气候特征
二、气候分区
三、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的影响
四、中药资源分区
第二节 光照因子
一、光的性质和变化
二、光照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药用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
第三节 温度因子
一、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药用植物对温度的生态适应
第四节 水分因子
一、水分及其变化规律
二、水分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药用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
第五节 大气因子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二、空气流动及其生态作用
第六节 地形因子
一、我国地形的特征
二、地形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一第七节 小气候
一、小气候及其特点
二、小气候的类型及形成
三、农业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第四章 土壤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土壤的结构及类型
一、土壤概述
二、土壤质地
三、土壤结构
四、土壤类型
第二节 土壤理化性质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一、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二、土壤化学性质与药用植物的生态关系
三、土壤矿质元素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四、土壤有机质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化感作用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一、化感作用的概念
二、化感作用的物质基础
三、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
四、药用植物化感作用
第四节 药用植物对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应
一、喜钙药用植物
二、喜酸药用植物
三、盐生药用植物
四、沙生药用植物
第五节 土壤质量的评价及综合治理
一、土壤质量评价的意义
二、土壤质量的恶化
三、土壤质量的综合治理
第五章 生物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生物因子
一、微生物与药用植物
二、植物与药用植物
三、动物与药用植物
第二节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种内关系
二、种间关系
三、生物多样性
四、生物入侵
第三节 生物因子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一、微生物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二、植物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三、动物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活动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野生中药资源保护的生态学策略
一、中药资源保护的现状
二、中药资源保护的生态学策略
三、中药资源的生态保护进展
鬟第二节 中药农业及其生态学策略
一、农田生态系统
二、中药生态农业
三、其他现代中药农业模式
第三节 中药生态旅游
第七章 次生代谢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次生代谢
一、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与中药资源的关系
二、药用植物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
一、萜类化合物
二、酚类化合物
三、含氮化合物
第三节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和积累的特点
第四节 生态环境对次生代谢物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一、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生的生理机制
二、不同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第五节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意义
第八章 非生物胁迫与用植物的适应
第一节 逆境及抗逆性
一、非生物胁迫
二、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第二节 药用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
一、植物抗逆性的方式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三、植物对逆境的交叉适应
第三节 水分胁迫及其适应性
一、植物旱害与抗旱性
二、植物涝害与抗涝性
第四节 盐胁迫及植物的抗盐性
一、盐胁迫
二、植物抗盐的生理机制
三、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
四、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
第五节 温度胁迫及其适应性
一、植物冷害与抗冷性
二、植物冻害与抗冻性
三、植物热害与抗热性
第六节 光胁迫及其适应性
一、光抑制、光破坏和光破坏防御
二、强光胁迫
三、UV-B辐射
第七节 环境污染伤害及植物的抗性
一、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二、水体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三、土壤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四、提高植物抗污染能力的措施和环境保护
第九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资源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中药资源群落调查
二、中药资源空间分析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方法
一、田间试验的概念、种类
二、田间试验设计的原则
三、田间试验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光合生理的研究方法
二、水分生理的研究方法
三、肥料营养生理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化学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中药道地性指纹图谱分析
二、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三、不同环境条件下中药材指标成分的定量分析
第五节 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方法
二、应用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特点及意义
一、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特点
二、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三、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意义
第四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与学习方法
一、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
二、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环境因子
二、生态因子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生态适应的概念及类型
二、对综合环境的长期趋同和趋异适应的生活型
第三节 生理生态学
一、植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
二、植物生长发育
三、植物生长物质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三、种群动态
四、种内变异、种群分化及物种形成
第五节 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的概念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群落结构与生态位
四、陆生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主要类型
五、群落演替
第六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传递
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及生态平衡
第三章 气候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气候与中药资源分区
一、中国的气候特征
二、气候分区
三、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的影响
四、中药资源分区
第二节 光照因子
一、光的性质和变化
二、光照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药用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
第三节 温度因子
一、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温度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药用植物对温度的生态适应
第四节 水分因子
一、水分及其变化规律
二、水分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药用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
第五节 大气因子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二、空气流动及其生态作用
第六节 地形因子
一、我国地形的特征
二、地形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一第七节 小气候
一、小气候及其特点
二、小气候的类型及形成
三、农业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第四章 土壤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土壤的结构及类型
一、土壤概述
二、土壤质地
三、土壤结构
四、土壤类型
第二节 土壤理化性质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一、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二、土壤化学性质与药用植物的生态关系
三、土壤矿质元素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四、土壤有机质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化感作用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一、化感作用的概念
二、化感作用的物质基础
三、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
四、药用植物化感作用
第四节 药用植物对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应
一、喜钙药用植物
二、喜酸药用植物
三、盐生药用植物
四、沙生药用植物
第五节 土壤质量的评价及综合治理
一、土壤质量评价的意义
二、土壤质量的恶化
三、土壤质量的综合治理
第五章 生物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生物因子
一、微生物与药用植物
二、植物与药用植物
三、动物与药用植物
第二节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种内关系
二、种间关系
三、生物多样性
四、生物入侵
第三节 生物因子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一、微生物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二、植物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三、动物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活动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野生中药资源保护的生态学策略
一、中药资源保护的现状
二、中药资源保护的生态学策略
三、中药资源的生态保护进展
鬟第二节 中药农业及其生态学策略
一、农田生态系统
二、中药生态农业
三、其他现代中药农业模式
第三节 中药生态旅游
第七章 次生代谢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次生代谢
一、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与中药资源的关系
二、药用植物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
一、萜类化合物
二、酚类化合物
三、含氮化合物
第三节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和积累的特点
第四节 生态环境对次生代谢物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一、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生的生理机制
二、不同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第五节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意义
第八章 非生物胁迫与用植物的适应
第一节 逆境及抗逆性
一、非生物胁迫
二、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第二节 药用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
一、植物抗逆性的方式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三、植物对逆境的交叉适应
第三节 水分胁迫及其适应性
一、植物旱害与抗旱性
二、植物涝害与抗涝性
第四节 盐胁迫及植物的抗盐性
一、盐胁迫
二、植物抗盐的生理机制
三、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
四、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
第五节 温度胁迫及其适应性
一、植物冷害与抗冷性
二、植物冻害与抗冻性
三、植物热害与抗热性
第六节 光胁迫及其适应性
一、光抑制、光破坏和光破坏防御
二、强光胁迫
三、UV-B辐射
第七节 环境污染伤害及植物的抗性
一、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二、水体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三、土壤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四、提高植物抗污染能力的措施和环境保护
第九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资源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中药资源群落调查
二、中药资源空间分析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方法
一、田间试验的概念、种类
二、田间试验设计的原则
三、田间试验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光合生理的研究方法
二、水分生理的研究方法
三、肥料营养生理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化学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中药道地性指纹图谱分析
二、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三、不同环境条件下中药材指标成分的定量分析
第五节 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方法
二、应用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研究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