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臧守虎,贾成祥主编
页数:22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2426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在全国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形势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密切关系,基于中医教学、学科建设的近切需要新设的课程。.基于本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实际情况,打破过去以朝代、著作为纲的呆滞形式,采用专题、主题形式编写讲授。紧密联系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凸现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医文化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内容组织和讲授过程中,点、面、线结合,以点代面,以线串点,将每个主题有机、逻辑地贯穿起来。内容组织中,吸纳近期新研究成果,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讲授中介绍知识,引用结论,尽量避免考证、少引原文,做到通俗易懂,配以插图。
作者简介
臧守虎,男,1964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任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周易研究学会自然辨证法分会常务委员。学校精品课程中医文化导论负责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化概说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文化的分类、层次、结构
第二节 文化与中医文化
一、中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二、中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中医文化与中医文化学
一、中医文化与中医文化学的关系
二、中医文化学的内涵与外延
三、学习中医文化学的意义
第二章 中医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巫文化与中医文化的起源
一、巫文化概说
二、巫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中医文化的起源
一、药食同源
二、饮食养生与中医文化
三、饮食与和思想的产生
第三节 古代天文与中医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二、中国古代的宇宙结构学说
三、天文与中医药学
第三章 中医的思维方法
第一节 巫术思维
一、巫术思维概述
二、巫术思维的运用
三、巫术思维的评价
第二节 经验思维
一、经验思维概述
二、经验思维的运用
三、经验思维的评价
第三节 意象思维
一、意象思维概述
二、意象思维的形成
三、意象思维的运用
四、意象思维的评价
第四章 中医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医思想文化
一、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二、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三、失和则病的疾病观
四、阴阳协调的医养观
第二节 中医制度文化
一、医官制度文化
二、教育制度文化
三、医事法律文化
第三节 中医行为文化
一、医疗行为文化
二、著述行为文化
三、教育行为文化
第四节 中医器物场所文化
一、特色鲜明的医事器具
二、医药合一的医事场所
三、简便亲民的医药标识
第五章 易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易文化概说
一、《周易》简介
二、易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易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象数文化
二、图书文化
三、义理文化
第三节 易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一、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影响
二、对中医理论构建的影响
三、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道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道文化概说
一、道家文化概说
二、道教文化概说
第二节 道家文化与中医文化
一、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道家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道教文化与中医文化
一、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道教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 儒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儒文化概说
一、“儒”与儒学的起源
二、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形成
三、独尊儒术与儒学的经学化
四、三教合流与儒学的哲学化
五、经世致用与儒学的实学思潮
六、西学东渐与现代新儒学的崛起
第二节 儒文化的核心思想
一、仁学思想
二、礼治思想
三、孝悌思想
四、中和思想
五、名实思想
第三节 儒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一、“仁”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二、“孝”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三、“礼”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四、“和”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五、养生思想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佛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佛文化概说
一、佛与佛教的产生
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三、佛教宗派
第二节 佛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四谛说
二、缘起与性空
三、轮回与业报
四、三法印
五、三学六度八正道
第三节 佛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融通中医理论
二、丰富中医方药
三、提升医德境界
四、参与医疗实践
五、深化养生思想
第九章 西方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革新
一、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
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三、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近代科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二、近代西方医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第三节 现当代西方科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现当代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现当代西方科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第四节 中西文化差异与中医文化自觉
一、中西医文化的差异
二、树立中医文化自觉
三、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
第十章 中医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历史
一、先秦时代中医文化的传播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医文化的传播
三、近现代中医文化的传播
四、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第二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形式
一、中医文化的业内传承
二、中医文化的社会传播
三、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中医文化的传播内容
二、中医文化的传播主体
三、中医文化的传播媒介
四、中医文化传播的效果与原则
第四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展望
一、中医文化传播的当前优势
二、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
三、中医文化传播的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节 文化概说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文化的分类、层次、结构
第二节 文化与中医文化
一、中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二、中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中医文化与中医文化学
一、中医文化与中医文化学的关系
二、中医文化学的内涵与外延
三、学习中医文化学的意义
第二章 中医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巫文化与中医文化的起源
一、巫文化概说
二、巫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中医文化的起源
一、药食同源
二、饮食养生与中医文化
三、饮食与和思想的产生
第三节 古代天文与中医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二、中国古代的宇宙结构学说
三、天文与中医药学
第三章 中医的思维方法
第一节 巫术思维
一、巫术思维概述
二、巫术思维的运用
三、巫术思维的评价
第二节 经验思维
一、经验思维概述
二、经验思维的运用
三、经验思维的评价
第三节 意象思维
一、意象思维概述
二、意象思维的形成
三、意象思维的运用
四、意象思维的评价
第四章 中医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医思想文化
一、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二、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三、失和则病的疾病观
四、阴阳协调的医养观
第二节 中医制度文化
一、医官制度文化
二、教育制度文化
三、医事法律文化
第三节 中医行为文化
一、医疗行为文化
二、著述行为文化
三、教育行为文化
第四节 中医器物场所文化
一、特色鲜明的医事器具
二、医药合一的医事场所
三、简便亲民的医药标识
第五章 易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易文化概说
一、《周易》简介
二、易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易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象数文化
二、图书文化
三、义理文化
第三节 易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一、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影响
二、对中医理论构建的影响
三、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道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道文化概说
一、道家文化概说
二、道教文化概说
第二节 道家文化与中医文化
一、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道家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道教文化与中医文化
一、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道教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 儒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儒文化概说
一、“儒”与儒学的起源
二、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形成
三、独尊儒术与儒学的经学化
四、三教合流与儒学的哲学化
五、经世致用与儒学的实学思潮
六、西学东渐与现代新儒学的崛起
第二节 儒文化的核心思想
一、仁学思想
二、礼治思想
三、孝悌思想
四、中和思想
五、名实思想
第三节 儒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一、“仁”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二、“孝”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三、“礼”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四、“和”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五、养生思想对中医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佛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佛文化概说
一、佛与佛教的产生
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三、佛教宗派
第二节 佛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四谛说
二、缘起与性空
三、轮回与业报
四、三法印
五、三学六度八正道
第三节 佛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融通中医理论
二、丰富中医方药
三、提升医德境界
四、参与医疗实践
五、深化养生思想
第九章 西方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革新
一、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
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三、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近代科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二、近代西方医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第三节 现当代西方科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现当代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现当代西方科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第四节 中西文化差异与中医文化自觉
一、中西医文化的差异
二、树立中医文化自觉
三、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
第十章 中医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历史
一、先秦时代中医文化的传播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医文化的传播
三、近现代中医文化的传播
四、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第二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形式
一、中医文化的业内传承
二、中医文化的社会传播
三、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中医文化的传播内容
二、中医文化的传播主体
三、中医文化的传播媒介
四、中医文化传播的效果与原则
第四节 中医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展望
一、中医文化传播的当前优势
二、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
三、中医文化传播的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