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药膳学(新版)/谢梦洲/十三五规划

封面

作者:谢梦洲朱天民主编

页数:44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32344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药膳学》是在上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为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其他专业和后期临床课奠定中医药膳和食疗方面的理论以及临床应用知识与技能基础。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总论,主要阐述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中篇为药膳原料,主要介绍常用药膳用食物、药物;下篇为药膳配方,主要介绍生活和临床中常用的药膳方。

作者简介

谢梦洲,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兼中医诊断研究所副所长,中医诊断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朱天民,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专委会副秘书长。

目录

上篇总论

绪论

一、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药膳学的研究内容

三、中医药膳学发展简史

四、中医药膳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第一章 中医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

第一节 中医药膳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

二、隐药于食

三、辨证配伍

四、注重调理

五、影响广泛

第二节 中医药膳的分类

一、根据功效分类

二、根据形态分类

第三节 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一、平衡阴阳

二、调理脏腑

三、扶正祛邪

四、三因制宜

五、勿犯禁忌

第二章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二、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观

三、阴阳自和与五行制化的平衡观

第二节 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毒性

第三节 中医药膳学的配伍理论

一、药膳配伍原则

二、药膳配伍的选料方法

三、药膳配伍禁忌

第四节 中医药膳学的治法理论

一、汗法

二、下法

三、温法

四、清法

五、消法

六、补法

七、理气法

八、理血法

九、祛湿法

第三章 中医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中医药膳原料的炮制

一、炮制目的

二、炮制方法

三、药液制备法

第二节 中医药膳制作工艺

一、药膳制作特点

二、药膳制作要求

三、药膳制作方法

……

中篇 药膳原料

下篇 药膳配方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中医药膳学(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医药膳治法是针对不同体质状态的人所确定的具体施膳方法,源于中医治法。尽管药膳疗法与中医治法略有不同,中医着重对病证的治疗,而药膳则关注于日常的调理。但它们的基本目标都是防病治病、增强体质,所以药膳仍然沿用了中医治法,只在用药选料方面不完全相同。故药膳常用治法有汗、下、温、清、消、补、理气、理血、祛湿等法。一、汗法 凡具有开泄腠理、疏散外邪、宣发里邪、解除表证的治法,称为汗法,又称解表法。当外感邪气出现表证时,用本法可以疏解表邪,治疗外感表证。但表证有感受风寒与风热的不同,所以解表药膳又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辛温解表方如生姜粥、葱豉粥等,辛凉解表方如银花茶、薄荷粥等。若热毒在里,欲透发外出而解,也需汗法治疗。如麻疹疹毒将出未出或出而不透时,助疹毒外透常用芫荽菜之类,方如芫荽发疹饮。二、下法 凡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瘀积,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粪、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能从下而去的方法,称为下法。由于积滞的不同,下的方法也有区别。因津液不足,肠道枯涸所致的便秘,需用润下法,如苏子麻仁粥以滋阴润燥;热结胃肠,便结不下,需用芒硝莱菔汤以泻下热结等。三、温法 凡具有温阳、祛寒作用,针对里寒证的治法,称为温法。由于寒邪所在病位不同,温法也各异。寒束经脉者宜温经散寒,寒滞肝脉者宜温肝降逆,脾胃虚寒者宜温中散寒,肾阳衰惫者宜温肾助阳等。寒证常与虚证并见,祛寒常多兼温补。药膳温法用于脾胃虚寒者,有干姜粥、良姜炖鸡块等以温中祛寒;用于寒滞经脉者,有附子粥、白胡椒炖猪肚等以温经散寒。四、清法 凡用寒凉药清解火热证的治法,称为清法,也称清热法。适用于热性病和其他热证的治疗以及阳热体质的调理。因热所在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清卫分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清血分热、清脏腑热、清热解毒、清热解暑、清退虚热等。如石膏乌梅饮可清气凉营,荷叶冬瓜汤能清热解暑,公英地丁绿豆粥能清热解毒,枸杞叶粥可退虚热,天花粉粥能清肺胃热等。 清热法有苦寒伤阳之弊,不宜久用,中病即止,病后体虚及产后虚弱慎用,同时注意与其他方法的配合使用。五、消法 凡通过消导散结作用,以祛除水、血、痰、食等有形之邪所致积滞结聚,使之渐消缓散的方法称为消法。有形之邪种类较多,消的范围也较广,如祛痰、祛湿、驱虫、活血消瘀、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均具有“消”的含义,但消法主要指消食导滞、消癥瘕积聚,多用于饮食积滞、痞块类病证。药膳方如山楂麦芽茶、白术猪肚粥、荸荠内金饼等。六、补法 凡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治疗虚弱性病证的方法,均称补法。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均有出现“虚”的可能,因此,凡虚证皆宜补,但主要为补气血调阴阳。 补阴药膳: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药膳,称补阴药膳。凡阴液亏耗的阴虚证,见口燥咽干,虚烦不眠,便燥溲赤,骨蒸盗汗,五心烦热,脉象细数等症均可施用,如生地黄鸡、清蒸人参元鱼等。 补阳药膳: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药膳,称温阳药膳。凡各种原因引起的阳虚证,见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频数,阳痿早泄,脉象细弱等症均可施用,如枸杞羊肾粥、杜仲腰花等。 补气药膳:具有补益正气作用的药膳,称补气药膳。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面色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虚热自汗,脉弱或虚大等,均可施用,如黄芪猴头汤、人参粥等。 补血药膳:具有补养血液的药膳,称补血药膳。症见头昏眼花,神疲心悸,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色少华,唇舌淡白,脉细数或细涩等症均可施用,如红杞田七鸡、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气血双补药膳:凡气血两虚证,宜用气血双补药膳,既有气虚又有血虚表现时施用,如归芪蒸鸡、十全大补汤等。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药膳学(新版)/谢梦洲/十三五规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