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书系中国文学批评自由释义传统研究

封面

作者:邬国平著

页数:48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325965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存在一个自由释义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本书即以对这一传统的研究为主题,发掘和认识中国文学批评史之重要特征。

作者简介

  邬国平,男,1954年生人。1978年入读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师从王运熙教授、顾易生教授,198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明清文学,发表论文120馀篇,已出版《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汉魏六朝诗选》《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明清文学论薮》《清代文学批评史》(合著)等多部专著。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史研究及爱好者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自由释义的传统,它肯定和尊重因读者主观差异而引起的释义及评价的历史演进,并努力顺应这种变化。这种传统绵延数千年,广被众多文体。但长期以来,批评史研究对这一传统较为忽略,即使涉及也多持消极态度。而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释义传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忽略自由释义就无法完整认识中国文学批评史。本书汇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依体例重排序目,内容上继有修改完善,是一部系统探讨中国文学批评自由释义传统的佳作。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古代解释学说与自由释义思想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知言与解释

一、孔子“一以贯之”、“举一反三”

二、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荀子“当理”、“去蔽”

第二节 道家论自然和言语文本的解释

一、老子“有生于无”

二、庄子“言未始有常”、存差异去是非

第三节 以理释义的理学解释观念

一、二程“优游玩味”、“要不为文字所梏”

二、朱熹尊重经本义与“只是将意思想象去看”

第四节 以心释义的心学解释学说

一、陆九渊“六经注我”、“贵于有所兴起”

二、王守仁“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

第二章 古代接受文学理论 (上)

第一节 作为阅读理论和方法的“兴”

一、作为读法的“兴”

二、“兴”与悟、读书出入法

第二节 从赋诗言志到诗无达诂、知音说

一、赋诗言志,“余取所求”

二、《诗》无达诂,从变从义

三、文情难鉴与知音说

第三节 归有光:随其所自为说与合本

一、释义“正变”论

二、读者自为说与偶然和偏见

三、圈点启发读者感悟作品

第四节 李贽:是非之争不相一

一、读者应是不失童心的“上士”

二、无定质、无定论与立说自信

第五节 锺惺、谭元春:诗为“活物”

一、《诗》是活物,所以为经

二、读者“神而明之,引而伸之”

三、慧性与学问孰者优先

第三章 古代接受文学理论 (下)

第一节 金圣叹:今所适有何必无

一、作品无字处是“正笔”

二、“顾其读之之人何如”及读法

第二节 王夫之: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一、兴观群怨随所以皆可

二、“诗无达志”与自由诠释

三、己不往则彼不见

第三节 常州词派:读者何必不然

一、意内言外、比兴寄托与释义

二、有寄托、无寄托、要在讽诵??绎

三、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第四节 常州学派:读者不同,其说不同

一、“通其大义所极”

二、“大抵皆随其人性情学力之所至”

三、《诗》“用尤广而义尤远”

第四章 文学批评自由释义类型

第一节 类比性释义——对《诗经》释义的考察

一、序、传、笺“于经无所当”

二、双重类比释义与《诗经》传承路径

第二节 传记性释义——对《楚辞》释义的考察

一、依经立义、依史立义

二、屈原传记与《楚辞》释义

第三节 训诂式释义——对李善注《文选》的考察

一、狭义训诂与广义训诂

二、作品多义性、典实、旨趣

三、训诂是理解的起点

附:从《文选》骚类看李善注特点

一、对王逸注的改动和增加

二、删减王逸注的十种情况

三、使各卷篇幅大致平衡

第四节 谶言式释义

一、“不免从后傅合之”

二、谶言释义与诗歌理论

三、谶言释义对创作的影响

第五节 索隐式释义——自由释义与文字狱

一、文字狱史也是自由释义史

二、利益决定阅读结果

三、思维习惯和释义传统之作用

第五章 对古代文人的差异化评价

第一节 陶渊明

第二节 孟浩然

第三节 李白、杜甫

第四节 陈子龙

第六章 对文学作品的差异化评价

第一节 诗歌释义变化

一、元稹、白居易 《连昌宫词》与《长恨歌》

二、白居易《琵琶行》

第二节 文章释义变化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

三、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

四、陆游《南园记》

后 记

节选

  《中国文学批评自由释义传统研究/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书系》:  庄子提出的上述两点,第一点是根本性的意见。在道家看来,天道本无是非,人道才有是非。庄子认为只有破除人为的拘囿,与天地同为广大,与自然化为一体,智光才能超越差异,遍照无遗,人们才不会执著于是非。差异和是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彼此有差异的东西一旦被人的价值观念所投射和判断,就产生了是非,是非是差异被价值化的结果。在庄子看来,每个人都是有差别的,所以他们都不相同,认识因此难以归向一致,也不必寻求一致。他坚称人与人这种天然的差异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所谓“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而企图通过确立是非观念,强行将自然的差异人为地统一起来,这种做法就是挠性,是必须反对的。将庄子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归纳起来就是:存差异、去是非。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齐”,肯定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的态度对待种种不同的物议,强调凡一切存在的自然差异皆合理,须一律加以容受,犹如“天府”之待物,而不得对它们随意褒贬或扬弃。这种“齐”不是指通过人为修剪去建立整齐划一的秩序,而是强调要尊重和维护事物普遍的差异性,让不齐之物、不同之理并存。所以庄子“齐”的思想实质,就是尊重差异,泯灭是非。当人间已经处在普遍标榜各式各样是非价值观念的时代,庄子主张去价值,使是非化的东西重新回到只保留它们天然差异的朴素阶段,这就是道家主张的“归朴”、“还淳”,这也是庄子是非相对论的真实含义。他说人籁、地籁都不如天籁,人籁依靠乐器,地籁依靠洞穴,都受制于一定的器物,也就是受制于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唯有天籁任其大块众窍唱于唱喁,咸由自取,不需要谁来充当制约者。而正因为天籁是自然界最自由的声音,所以最美妙动听。他又说:“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以指喻指”、“以马喻马”是以某“指”某“马”为辨别“指”和“马”的标准;“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非马喻马之非马”,其中“指之非指”、“马之非马”意思就是非指、非马。庄子这两句是说,不设“指”和“马”的标准,任由“非指”、“非马”(不符合所谓标准的“指”和“马”)依其本来的样子呈现,被人们按其原状作出说明。庄子这一比喻的实质也是强调必须毁弃定于一尊的标准。他认为天地万物的道理都是如此,不需要制订衡量是非的标准让大家都信从、恪守。以上都是庄子存差异、去是非思想的具体表现。他这种“道通为一”的思想固然与儒家希图用自己的思想将众人想法统合为一根本不同,与其他诸子各种求同的企求也分明有别。《齐物论》开篇写南郭子綦“隐机(几)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与从前相比判若两人。南郭子綦将这归之为“今者吾丧我”,对于这种今昔之变,他用人籁、地籁、天籁的比喻向弟子颜成子游作了生动的说明。这则故事的寓意是,昔日的南郭子綦有待,犹如人籁和地籁,今日的南郭子綦无待,犹如天籁,“今者吾丧我”,表示他的精神已经走向成熟,进入了“齐”即“至一”的最高境地,完全超越了是是非非的俗界。“似丧其耦”(与“今者吾丧我”意思同)即表示从是非界进入无是无非界,从人道走人天道,与“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的意思一样,“耦”与“偶”相通。庄子希望人们都能够如此回归到自然状态中,所以“今者”的南郭子綦实际是庄子本人思想的化身。  庄子这种存差异、去是非的天道观,意在破除世俗人为的一统论思维方式和评价态度,代之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的自主自由立场②,肯定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自然的容受性,反对趋同,反对不合自然的排异性,权威主宰和多数优势的说法因此皆失去其立足的根基,沦为无理的理由。这无疑为丰富阐释、开展多元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后来文学批评开展积极的自由释义和丰富多彩的评价清除了认识上的障碍。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书系中国文学批评自由释义传统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7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