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柳国梁,陈国明等著
页数:206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81976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教育现代化背景和发展进程, 对基础教育学校德育创新进行专题研究, 从理论层面探索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评估等方面的规律性, 并揭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机理 ; 从实践层面研究反映学校德育的宁波实践、宁波案例, 挖掘和凝练宁波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探索, 形成对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思考, 全面地系统了揭示了教育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录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呼唤学校德育创新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德育创新
第二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更新
第一节 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更新的实践样本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更新的实践策略
第三章 德育方法和途径探索
第一节 学校德育方法和途径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学校德育方法和途径探索的实践样本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
第四章 德育管理和评价改革
第一节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管理和评价的改革指向
第二节 学校德育管理和评价改革的实践样本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管理和评价创新的对策思考
第五章 传统道德与德育创新
第一节 传统道德教育的时代内涵
第二节 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的实践样本
第三节 传统道德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路径
第六章 红色文化与德育创新
第一节 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内涵分析
第二节 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样本
第三节 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创新
第七章 时代精神与德育创新
第一节 时代精神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学校时代精神教育的实践样本
第三节 时代精神引领学校德育创新
第八章 生命教育与德育创新
第一节 学校生命教育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样本
第三节 学校生命教育的愿景展望
参考文献
节选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创新研究》: (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社会工程,每个环节都需要有科学的规划,科学健全的教育制度则是有力的保障。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要求学校德育也必须遵照科学章程,按照受教育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规律,接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 科学健全的制度是学校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在现代学校德育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的制度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德育的领导机构、章程建设、工作流程、效果评估等都必须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保证,才能实现学校德育的育人宗旨。现代学校制度建构在科学的教育理念上,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扩大学校自主发展权和建设权,使其可以独立自主地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规划章程,发展自身特色专业学科,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利用公平公开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效竞争机制,扩大学校发展空间,显然,现代学校制度为学校德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德育有了独立的发展规划章程,学校的重心就转而放在建设科学的教育机制上,在领导机制、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工作等方面都将德育纳入系统、科学的规划中,学校德育作为独立的一个体系被呈现出来,贯穿于现代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德育的地位也再次凸显,传递时代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传承优秀文化理念。 (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教育内容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意识反映,它随着社会生产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其内容趋于专业化和精细化,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导。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学校德育的宗旨是造就具备现代化意识的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呼唤时代先锋,凝聚社会人心,从而培养先进的人、塑造高尚的人。应该说,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内容是几乎重合的。只不过学校德育对人的解放是更加突出的,更加突出人的自由、开放、尊严,而思想道德教育在这一方面容易受时代局限,尤其是在传统封建制社会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容易僵化和教条化。随着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演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宗旨也被镀上“现代化”色彩,思想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加强现代德育学科建设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坚实基础,德育主要研究人、提升人,而如果没有对德育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研究,则不可能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学校德育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积淀,因此,学校德育是“传统的”而非“现代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内容知识体系的变化也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学校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和教育发展的变革,主动调整德育内容,从而增强学校德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现代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必须主动加强德育学科建设,调整和丰富德育内容,完善德育学科体系,突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媒介和载体,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权,传统的教育手段是上传下授,受教育者因为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其视野是局限的,但是运用了现代化技术后,受教育者不再把教育者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他完全可以在各类信息之间进行比较、选择并评价,从而择优而学。在这种双向平等地位的情况下,教育者势必以敬畏之心对待教育内容和受教育对象,有了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再加上信息的广泛交流合作,人的主体性凸现出来,受教育者不再是无知的接纳者,而是具备了选择性和主体性的人。 信息技术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先进的载体,创新了学校德育形式,学校德育因为运用了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其运作变得有效起来,德育理论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是有形的,可以运用图片、动画、声音、色彩等多种形式传播德育理念。信息化使得大家的交流变得便利和快捷,使学校德育不再拘泥于课本、教材,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教师更多地将知识进行高效的串联、合并,对其进行借鉴并创新,学生成为教育的主角,从而使学校德育的宗旨和目的发生了较大改变。再加上互联网快速发展,已成为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和传播渠道,对思想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德育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作用,拓宽德育宣传途径,提高德育宣传效果,同时,学校德育也要警惕互联网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互联网对学校德育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学校德育主动占领网络高地,加强学校网络监管,积极整合优秀德育资源,创新学校德育宣传载体,尽量消解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