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靳玉乐.罗生全主编
页数:22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187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本书系统回顾我国课程论学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1949—1965年的十七年,是课程论学科在“移植”中改造的时期;1966-1977年,课程论学科在曲折中前行;1978-1985年,课程论学科在恢复中发展;1986-2000年,课程论学科在开放中发展;2001-2016年,课程论学科在创新中发展;2017年以来,课程学论学科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在这六个不同的时期,课程论学科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和任务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重点叙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给教育提出了新命题,课程论学科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命题。教育面临着新使命,课程论学科也要回应时代之需,聚焦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弘扬民族文化等热点问题,书写奋进之笔,彰显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继承与
作者简介
靳玉乐,1966年生,河南邓州市人,199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教授,199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人社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最人选,中宣部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一最“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首批“两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资源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主持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先后发表论文280多篇,出版著作30余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等奖励。 罗生全,男,1976年生,四川南充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高校骨干教师。全国课程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9-2010年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2-2013年度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重庆市高校骨干教师。在《光明日报》、《教育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已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三篇,主持国家及省部各级课题二十余项,出版和编撰学术著作十余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重庆市基础教育优秀著述二等奖一项。
目录
第一章 课程论在“移植”中改造(1949—1965年)
第一节 1949—1965年课程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1949—1965年课程论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1949—1965年课程论发展的教育背景
三、1949一1965年课程论发展的学科背景
第二节 1949一1965年课程论在“移植”中逐步改造
一、1949一1958年期间课程论的“移植”
二、1956—1965年我国对课程论的自主研究与改造
第三节 1949—1965年课程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理论体系的“失语”与“重建”
二、课程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
三、课程政策和管理的国家性
四、课程设计理念中强调劳动教育
五、课程理论研究力量的匮乏
第二章 课程论在曲折中前行(1966—1976年)
第一节 课程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教育背景
三、学科背景
第二节 课程论发展中的艰难探索
一、“复课闹革命”过程中的课程论异化发展
二、“整顿纠正”过程中的课程论颠簸发展
第三节 课程论发展的经验
一、政治社会的需要与课程论发展
二、改革的价值观与课程论发展
三、反思和纠偏与课程论发展
第三章 课程论在恢复中重建(1977—1985年)
第一节 课程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教育背景
三、学科背景
第二节 课程论重建的任务
一、搭建课程论学科发展的学术平台
二、初步明确课程论的学科性质
三、重新构建课程论的基本理论
四、积极关注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五、大量引介国外课程理论和改革实际
第三节 课程论发展的特点
一、在继承与发展中开展课程论研究
二、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三、重基础理论探索而实践研究缺乏
四、注重引进吸收而本土建构较为薄弱
第四章 课程论在开放中发展(1986—2000年)
第一节 课程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教育背景
三、学科背景
第二节 课程论开放发展的任务
一、吸收外来课程思想,融和本土文化与需求
二、建立课程论研究专业机构和队伍,追求独立的学术地位
三、学习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经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节 课程论发展的特点
一、课程论研究独立地位的确立
二、课程论的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三、课程论研究方法呈现多元性
四、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交互生长
第五章 课程论在变革中创新(2001—2016年)
第一节 课程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知识社会的挑战
二、教育背景: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课改的实施
三、学科背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第二节 课程论的创新
一、课程发展的新理念
二、课程发展的新观点
三、课程发展的新课题
第三节 课程论发展的特点
一、在变革中发展
二、在争论中繁荣
三、扎根本土的实践关怀
四、在文化自觉中塑造理论品格
第四节 课程论发展的影响
一、对课程政策的影响
二、对课程实践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论走向新时代(2017年至今)
第一节 新时代课程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教育背景
三、学科背景
第二节 新时代课程论发展的命题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
三、提升课程论发展的内涵与品质
四、弘扬民族文化,增强课程研究的民族性
五、构建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
六、拓展课程论研究新视域
七、秉持共享理念,贡献课程论发展中国方案
第三节 新时代课程论发展的特点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交融
二、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补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互动
四、思想性与实践性的兼备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