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

封面

作者:裴雪莱

页数:34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03630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背景下的戏曲创作、演出、曲学声律和传播接受等诸多方面。以苏州派、文人群体等剧作家群体的戏剧创作、以康乾南巡、苏州织造等内外因素推动下的苏州演剧与苏州曲学声律、传播接受固有特征成就,共同构成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置于全国范围的地位与影响。全书始终围绕着清代苏州地域性、时代性和家族性三大基本特征展开,以总论、创作、演出、观众和理论实践为章节框架,涉及戏剧创作、唱演、传播和理论等诸多层面,力求突出苏州剧坛的丰富性、立体性和全面性等独特内涵。

作者简介

  裴雪莱,男,1984年生,河南固始人,后居苏州吴江,文学博士。2015年9月任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9年10月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同年获浙江传媒学院“三鹰工程”飞鹰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古典戏曲学。曾为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2019.3-2019.8)、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2019.9-2020.6),曾在《戏剧艺术》《戏曲艺术》《戏剧》《文化遗产》等南大核心刊物(CSSCI)发表论文7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清代至民国江南曲社研究”(17CB181)1项,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清代江南职业昆班研究”(2017M621905)1项。

本书特色

雪莱数年前进入暨南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挂我名下。讨论研究方向时,根据硕士期间的研习积累和学术兴趣,他提出以明清戏曲为研究对象的基本计划。我不懂戏曲,也未做过研究。但我想,兴趣是□好的老师,文学研究方向虽异,但一些基本规律是共同的,更何况暨南大学文学院长期以来累积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学术群体,堪可依托,于是支持了雪莱的选择。同时告诉他,古人尚且强调转益多师,现代教育更注重学术团队作用,信息条件下的学习,早已不是简单的师徒授受。学校聘用教师,挂名不挂名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挂名者可以作为学生研习的支点或平台,但学生要敢于和善于□大限度地用好众多教师抟凝起来的这个学术群体的资源。
印象里,雪莱是学生中灵性十足的一个。他的灵性不是简单的聪明,而是一种深刻的颖悟。他好像透彻理解了我那番大言欺人般的藏拙之论,于是,三年学习研究过程,成了他□大化地践行和诠释转益多师的过程。前前后后,他不但将暨南大学文学院的老师们请教了个遍,而且溢出学校,遍访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不时登门请益和旁听学习,也经常带了问题以音信相询。为了体察剧坛情况,常往复江浙一代、特别是苏州等地考察以往剧社历史遗迹,找识谱度曲的专家专题请教,观摩现在相关剧社等演出等活动,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的。毕业后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现又在浙江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深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部论著。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创新及意义

第一章 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概述
第一节 吴地文化与戏剧氛围
第二节 苏州城市功能与戏剧生态
第三节 城镇经济与戏剧发展
第四节 人口结构与戏剧消费

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时代特征下的戏剧创作
第二节 苏州派剧作家关系论
第三节 文人型剧作家群体
第四节 昆曲创作中的吴方言因素
第五节 戏剧创作与梨园演出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的戏剧演出
第一节 昆班类型探析
第二节 昆班及昆伶地理分布
第三节 康、乾南巡与苏州演剧关系
第四节 苏州织造与苏州演剧之利弊关系
第五节 常演折子戏剧目特征及分类

第四章 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的曲学声律
第一节 曲学人才重镇
第二节 戏曲序跋、评点系统完善
第三节 曲律研究的家族传承

第五章 清代前中期苏州昆曲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昆曲传播基础
第二节 传播的刺激性因素
第三节 多维导向型的戏剧资源流动

余论

附录一 清代前中期苏州戏曲大事年表
附录二 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昆剧名伶、名班及常演剧目统计表

参考文献
全文部分发表章节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