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亦写亦祷:晚清西学东渐中的李问渔

封面

作者:房芸芳

页数:145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86165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李问渔是晚清耶稣会培养的中国神父。他出身于天主教世家,接受了耶稣会系统的教育,以优异的表现晋升为司铎。他在会五十年,著书、办报、教学,留下了大量的报刊和书籍,其中有宗教内容,也有相当大部分的西学传播内容,他为自己所定之目标,“写”与“祷”,成为这位受过儒家传统教育,同时拥有深厚的西学基础的中国神父一生所遵循的准则。本书从时代背景入手,回顾西学东渐历史、耶稣会的传统以及晚清上海成为西学中心;其后论述李问渔人物的家世、求学和传教经历;重点研究李问渔创办并延续了33年的《益闻录》3000多号系列刊物,从创刊背景、刊行经过与内容特点、刊物编辑与读者群体等方面进行研究,是这份刊物在晚清西学东渐中的表现;还对李问渔众多著、译、辑文本考证,从数量、类别和在西学东渐种几类比较重要的文本进行论述,以说明李问渔在晚清西学传播中的成就与自成体系的特点;很后李问渔交游考述,从对李问渔求学、传教及办报著述时期交往的教中师友、文人群体及因报结缘的人物交往的考察,通过留存的文本以及通信手札中简单梳理其所交游的对象,试图说明在西学东渐中的李问渔的传播影响力。

作者简介

房芸芳,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熊月之教授,研究方向为上海史。
先后在博物馆、图书馆工作,著有《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学院和她的学生们》,主编《记忆肇嘉浜》,口述采访《海外雷子情》《四根之果》《回忆我的父亲李毅士》,以及译作《上海岁月(1844-1849):英国早期来华传教士雒魏林与家人通信集选译》《远东生活回忆录》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历史研究者从晚清到民初,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出生成长的李问渔,亦“写”亦“祷”的一生,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值得书写的一笔。而学界很长时间以来对李问渔的研究并不多。作者以李问渔为研究对象,引用的很多新见、稀见资料填补了李问渔研究的空白。本书考据扎实,论述客观理性,语言平实,是一本学术性、资料性兼具的学术著作。

目录

序言 | 1

导论 | 1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晚清上海 | 23

第一节 西学的传入和传播 | 24

第二节 上海成为西学传播的中心 | 34

第二章 李问渔早年经历与徐家汇 | 50

第一节 天主教世家 | 52

第二节 求学徐汇公学 | 56

第三节 进教与传教 | 62

第四节 徐家汇天主教社区的形成 | 73

第三章

《益闻录》系列刊物的三十三年 | 93

第一节 创刊与沿革 | 94

第二节 报刊“把关人” | 112

第三节 编辑群体与读者群体 | 124

第四章

“无年无书”:李问渔著、译、辑文本研究 | 144

第一节 李问渔著、译、辑作品数量考 | 145

第二节 李问渔著、译、辑作品概述 | 152

第三节 重要著作述略 | 161

第五章

李问渔交游考述 | 192

第一节 教中师友 | 196

第二节 士大夫与文人 | 206

第三节 因报结谊 | 217

结 语 | 221

附录一 李问渔简明年表 | 226

附录二 李问渔著述作品简表 | 230

附录三 李问渔著作自序节选 | 235

附录四 李问渔通信书札 | 246

参考文献 | 267

后记 | 276

节选

第二节 上海成为西学传播的中心 一、晚清上海社会
1840 年 8 月 12 日(清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七日),李问渔出生 于上海浦东的一个天主教世家。此时的上海,正处于晚清社会急剧变 革之下,中西异质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从一个原本只是苏州、扬州、 南京、杭州这些繁华名城偏隅的毫不起眼的小商镇,成长为通商巨埠 和西学传播中 心。
上海周围的江浙地区,自明清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 心,拥有丰厚的资源。不过到了咸丰、同治朝以后,江浙地区战乱频 繁,特别是太平天国与清军的多次大战,使当地的经济文化遭到了严 重的破坏,人口、资金、文化等各种资源,纷纷从这些地区向外流 动。由于特殊的政治格局,上海自 1843 年开埠以后,不但保持了相 对稳定的态势,而且快速发展。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外国商民接 踵而至,经商居住,成为上海租界的第一批移民。1843 年上海正式 开埠时登记居住的外国人有 26 名,第二年,设在上海的外国商行已 达 11 家,外国人增长到 50 名。其后迅速增加,到了 1860 年,仅英、美租界中的外国人就达到了 569 名。
1853 年以后,由于小刀会起义,占领了上海县城,城内的中国 居民为避战乱而纷纷涌入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局面,租界人 口也随之迅速增加。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以后,席卷东南诸省,江苏、 浙江成为太平军和清军数年来展开拉锯战的主要战场,上海侥幸未遭 战乱,于是这些地区的大量流民为避战乱而争先恐后涌入上海,形成 了一股人口迁移潮。时人记载:“‘粤匪’陷金陵,其后狼奔豕突,蹂 躏十余省,东南完善者,独上海一隅,其在江宁也约千里,乡人之昔 懋迁于此者有之。”“当是时,都人士流亡襁负而来者,络绎于道。顾 地为华夷互市之区,五方杂处,重以流民,因而街市之间,肩摩趾接,居室则嚣杂湫隘,荒地亩辄百余金。”11860 年和 1862 年,又因太 平军两次进攻上海,引起两次城内中国居民涌入租界的热潮,使上海 租界人口激增。据估计,1860 年华人涌入租界的热潮,使租界内的 华人达到 30 万;1862 年第二次热潮,使租界内的华人达到 50 万。
一方面,随着租界的设立,形形色色的西方先进物质与精神文化 产品随之大量涌入上海;另一方面,太平军攻占上海失败,使上海成 为江南唯一的安全避难所。在这样两个千载难逢的条件作用下,上 海吸纳了来自江、浙及其他地区积累了数百年的各种资源,大量的移 民使得上海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能够颠覆传统社会的变化。于醒民《上 海,1862 年》一书中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描述了上海成为江南经济 文化中心的神奇过 程:
1853 年春,太平军攻克安庆、芜湖、南京,来自长江两 岸的难民流开始进入上海,从此,难民流持续不断地注入…… 1860 年 3 月发起的太平军东征战役,骤然又使上海的难民人数激增。1861 年间其注入量仍直线上升。1862 年初,在“长毛来啦”的喊声中,旬日之间,一百万左右的难民如激潮般涌进 上海市区……除近距离的郊县、苏南、杭嘉湖等地来的难民, 宁波及浙江其他各县来的难民,路途遥远的安徽、江西、福 建、山东等地的难民也辗转来沪。其高峰之际,市区人口保持 在三百万左右的峰尖上……要晓得,十年前上海县的全部人口 为五十四万四千余名……也有另一类型的难民——不那么很苦 的难民,他们在上海全部难民中所占的比例不大,然而绝对数 量亦颇可观,他们中间甚至有可以称得上富翁大亨的难民。其 时中国烽火遍地,上海、上海的租界几乎被视为唯一的确保安 全的避难所,被视为“长毛”不会闯入的化外之地……使小有 家财的中等殷实之户到财溢万贯的大商大绅,各地害怕“长毛”的财主向上海这块宝地集中。据说,苏州大部分有钱人逃到上 海,宁波的有钱人情况也差不多,来自湖南、贵州的巨富也不 罕见……这些高等难民对上海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产生了不 可轻估的影响。他们大量消费,大批购置,大笔投资,仅各种 货币带到上海的就以百万计……是难民,是穷的、富的难民使租界改观,使上海改观。上海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登上了四海都 市之冠的宝座,上海蓦地超过了千百年来她一直在羡慕、模仿 的苏州。难民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庞大的超廉价劳动大军,提供了庞大的资金。你要知道超廉价劳动力与资本两者合在一起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只要考察一下 1862 年的上海就可明白。人类历史上数以万计的城市都撞不上的好运气被上海碰到了……从此上海还一跃为全国最发达、最有生气的城市。 人口的激增,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使上海迅速繁盛起来,租界地区更形成一个华洋混居、五方杂处,主要由外来移民组成的移民社会。当时上海附近乡镇的居民“无论以知识,以劳力,凡能自食,或因以起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恃上海。……人口有余则移之上海,职业无成则求之上海”2。而移民社会的环境,使得各种新生事物和观念更容易被包容和接纳。1876 年曾有时人撰文感叹他亲眼所见到的上海洋场屡变、迅速繁盛起来的景象。他描述上海尚未开埠之前初次来沪,他所看到的北门外,也就是后来的租界洋场一带,还是“叠叠荒坟”的一片荒野;第二次来沪是在开埠六年后的 1849 年,这时已有“洋房几所”,但还属寥寥冷落,是为一变。六七年以后也就是 1856 年左右他又一次来,看到的已是“洋房无数”而“繁华极盛”的情景。这时因太平天国运动之故,江南各省富商绅贵,纷纷来沪避地而居,出现了“人满为患、无地起屋”的景况,于是地价和房 价腾贵,至于“一屋之地数千金,一楹之赁数十金”。人们建造房屋,也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地面而“楼上建楼”。所以,这时建造的大妓馆一洞天、大茶楼丽水台等,都是三层高楼,是为再变。到了 1864 年后,战乱平复,富豪多返回家乡,繁华景象稍有减色,又为一变。但不久之后,随着“贸易畅盛”,商贾豪奢,又出现了“风俗繁华”的景象。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亦写亦祷:晚清西学东渐中的李问渔》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