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孟子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

封面

作者:杨颖育著

页数:31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111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书稿从政治、经济、学术自由和科学技术进步四个方面爬梳了《孟子》 在西方世界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首先从历时角度,分析《孟子》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的论著和论文,挖掘它们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翻译者和研究者们所呈现出的语言解读模式、翻译策略的选取、观点和研究的目的各有不同。其次,以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探索孟学及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发 展的脉络与特点,揭示它与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艺思潮、文化动态以及文学系统的关系,还原《孟子》在他文化中流变、发展以及人文精神构建过 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痕迹。再次,从跨文明、跨学科的角度,综合应用译介学、比 较哲学、传播学、影响研究等学科知识对具体的文本进行详尽的实证分析,对西 方世界中,中国文化经典被“误读”、“过滤”、“改写”或者“创造性”误读过程 中所产生的“变异”给予描述,通过描述性对比,探析跨文化语境中《孟子》研究的特色以及源语国文化对汉学家们阐释与接受策略的影响,解码跨异质文明、文化对话的种种可能性,建构中西文明的互补性。

作者简介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曾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学。担任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级项目一项,四川省教育厅厅级项目二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外国文学》等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教材四部,2016年的学术专著《英语世界的研究》荣获“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教育厅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本书特色

书稿从政治、经济、学术自由和科学技术进步四个方面爬梳了《孟子》 在西方世界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首先从历时角度,分析《孟子》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的论著和论文,挖掘它们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翻译者和研究者们所呈现出的语言解读模式、翻译策略的选取、观点和研究的目的各有不同。其次,以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探索孟学及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发 展的脉络与特点,揭示它与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艺思潮、文化动态以及文学系统的关系,还原《孟子》在他文化中流变、发展以及人文精神构建过 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痕迹。再次,从跨文明、跨学科的角度,综合应用译介学、比 较哲学、传播学、影响研究等学科知识对具体的文本进行详尽的实证分析,对西 方世界中,中国文化经典被“误读”、“过滤”、“改写”或者“创造性”误读过程 中所产生的“变异”给予描述,通过描述性对比,探析跨文化语境中《孟子》研究的特色以及源语国文化对汉学家们阐释与接受策略的影响,解码跨异质文明、文化对话的种种可能性,建构中西文明的互补性。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空谷足音:《孟子》的成书及其历代译本底本
第一节 《孟子》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孟子》历代注本概览
第三节 《孟子》英译本底本概述
第二章 文明的回响:域外儒学及《孟子》研究
第一节 从狄百瑞到贝淡宁
第二节 《孟子与阿奎那》
第三节 儒者的良心:关于“人性”的三次争论
第三章 镜中之像:英语世界孟子思想专题研究
第一节 英语世界《孟子》伦理思想研究
第二节 英语世界《孟子》人性思想研究
第三节 英语世界《孟子》政治思想研究
第四节 英语世界《孟子》其他思想研究
第四章 他山之石:英语世界《孟子》哲学思想与诗学概念研究
第一节 此“君”非彼“君”
第二节 此“心”与彼“心”(感官之心与认知之心)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孟子》研究
第四节 生态观视域下的《孟子》研究
第五章 历史与未来:《孟子》跨文化阐释与传播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概述
第二节 《孟子》跨文化研究和儒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孟子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