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消失的边界:新媒体艺术亚审美性研究

封面

作者:滕锐著

页数:33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194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媒介作为艺术内容的信息载体,既受到技术变迁、同时受到审美体验方式的影响。新媒体艺术体现着艺术内涵与媒介技术的智能化联结,改变了传统审美方式的认知与体验,审美研究已不再是以往“离身性”、“静观性”与“内省化”的哲学思考,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多重感官经验整合的“具身化”认知特征,强调个体的身体状态直接参与审美认知的过程。通过个体“具身化”的审美参与,在审美感受中强调非审美性因素与审美性因素的整合性体现,重视生理性快感在审美体验中的辅助作用,以认知美学的审美知觉为先和美感形式模块化认知生成,来扩展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的视角与路径。解读新媒体艺术的“亚审美性”,对艺术的媒介性特征以及“具身化”审美认知的科学性美学分析,有助于理解新媒体艺术美学的感知转向与智能化转向,及解决具体艺术实践的理论问题。 书稿从认知视域出发,以新媒体艺术“亚审美性”的美学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亚审美性”的概念阐释为论述起点,通过对艺术审美性的“非功利性”特征分析,以及媒介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审美观念变革,来说明“亚审美性”观念的形成依据与本质特征。

作者简介

滕锐,1999-2003年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2006年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201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任教于东北师大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现为副教授。发表论文有:《2018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述评》(《当代电视》 2019年第2期)、 《从“亚审美性”看新媒体艺术审美嬗变及发展趋势》(《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第12期)、《认知美学视域下新媒体艺术的“亚审美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等。著有:《数字媒体品牌包装》(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参与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2&ZD013)等;主持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6YJC860019)、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3B71)等。

本书特色

媒介作为艺术内容的信息载体,既受到技术变迁、同时受到审美体验方式的影响。新媒体艺术体现着艺术内涵与媒介技术的智能化联结,改变了传统审美方式的认知与体验,审美研究已不再是以往“离身性”、“静观性”与“内省化”的哲学思考,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多重感官经验整合的“具身化”认知特征,强调个体的身体状态直接参与审美认知的过程。通过个体“具身化”的审美参与,在审美感受中强调非审美性因素与审美性因素的整合性体现,重视生理性快感在审美体验中的辅助作用,以认知美学的审美知觉为先和美感形式模块化认知生成,来扩展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的视角与路径。解读新媒体艺术的“亚审美性”,对艺术的媒介性特征以及“具身化”审美认知的科学性美学分析,有助于理解新媒体艺术美学的感知转向与智能化转向,及解决具体艺术实践的理论问题。 书稿从认知视域出发,以新媒体艺术“亚审美性”的美学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亚审美性”的概念阐释为论述起点,通过对艺术审美性的“非功利性”特征分析,以及媒介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审美观念变革,来说明“亚审美性”观念的形成依据与本质特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艺术媒介的审美性研究
第一节 审美的非功利性特征
第二节 艺术审美性研究与表现
第三节 新媒介观念下的艺术审美性研究
第二章 认知美学观下的“亚审美性”
第一节 “亚审美性”概念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亚审美性”研究依据
第三章 “亚审美性”与“具身化”审美认知
第一节 “具身化”概念分析
第二节 “具身化”审美认知的表现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亚审美性”特征下的“具身化”研究
第一节 “亚审美性”特征下的“具身”传达效应研究
第二节 “具身化”审美认知的“亚审美性”实现
第五章 新媒体艺术“亚审美性”特征研究
第一节 “亚审美性”特征下的新媒体艺术样态
第二节 “亚审美性”特征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转变
第六章 “亚审美性”参与下新媒体艺术审美性
发展趋势
第一节 审美对象的数字媒介化
第二节 审美信息的感知延展化
第三节 审美认知的智能体验化
第四节 审美研究的路径科学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消失的边界:新媒体艺术亚审美性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5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