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红色卫生文化概论

封面

作者:朱京海

页数:17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405361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里,逐步探索形成的关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红医精神形成发展的沿革史,是一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史的真实再现,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更是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光辉写照。新时代学习并传承红医精神,其实质就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当前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健康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红医精神概说
第一节 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
一、“红医”一词来源
二、红医精神表述溯源
三、红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 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政治坚定
二、救死扶伤
三、埋头苦干
四、技术优良
第三节 红医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先进性与人民性相统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
三、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
四、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
第四节 传承红医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二、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章 红医精神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红医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医疗卫生的重要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红医精神的理论基石
三、马克思主义人道观与红医精神
四、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红医精神
第二节 红医精神的传统文化基础
一、“医乃仁术”是传统医德的中心思想
二、重义轻利是传统医德的主要价值观
三、传统医德的当代价值
第三节 红医精神的中国革命底蕴
一、医疗卫生与中国革命
二、红医精神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红医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
第四节 红医精神对西方医学价值体系的汲取
一、红十字运动“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在近现代中国的衍生
二、西方医学伦理原则对红医精神的影响

第三章 红医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卫生工作(1919-1949)
第一节 红医精神的滥觞
一、为争取工人健康和体育权利而呼吁
二、为维护工人健康权益而斗争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医精神形成期
一、红医制度的肇始
二、解决缺医少药的困境
二、救护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四、预防第一的办医思想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红医精神成熟期
一、艰苦奋斗,红色医疗救护在困难中重建
二、治病救人,红色医疗卫生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一切为了伤病员,战场救护的英勇实践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红医精神发展期
一、为了新中国,奔赴东北解放战场
二、制定卫生工作总方针
三、卫生制度建设进一步专业化
四、新中国救护先锋:解放战争前线的医大师生

第四章 红医精神与新中国卫生事业(1949-197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工作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工作
二、党和政府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应对各种疾患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红医人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五章 红医精神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卫生事业(1978-2012)
第六章 新时代红医精神的创新发展
第七章 红医精神与健康中国战略
第八章 红医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第九章 红医精神与现代医学教育
后记

节选

  《红色卫生文化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红医精神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针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卫生医疗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卫生医疗状况,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解决医疗卫生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石,促进了中国红色医疗卫生思想的体系化。(一)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解决无产阶级医疗卫生状况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要改善工人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就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只有在获得真正解放之后,才能享有良好的医疗卫生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和政权后,便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成员在智力和体力等方面都能获得自由发展。  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立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以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顺利进行的保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充分意识到,要改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就必须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必须使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因此,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医疗卫生观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革命过程中,指导医疗卫生工作实践红色医疗精神。  马克思革命理论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指出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健康则是保障人类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既是推翻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主要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主人翁,更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保健的受益者,而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红医精神正是医疗卫生活动完全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想保障。(二)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领导,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主体  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只有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才能获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同样,马克思也认为在卫生服务领域也需要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领导的中坚力量。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认为医疗卫生工作应立足于服务人民群众,因此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得以顺利展开的政治保障。对此,毛泽东向医疗卫生工作者提出了“医生一定要政治挂帅”的要求。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生机勃勃,正在于它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①。正源于此,谢马什柯提倡的人民群众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的主体的观念获得了列宁的赞同。列宁还进一步将依靠群众的基本原则发扬到爱国卫生运动中,并在俄国获得成效。同样,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便立足于以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更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这些指导原则正是中国红色医疗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发展。(三)培养又红又专的医疗卫生人才,是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在建设的开始阶段应对旧社会的医疗卫生设施等进行接管,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后续建设中,除了经费上的投入之外,还应着重培养又红又专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人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是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时期。期间,红色医疗卫生系统除吸收被俘虏和被改造的国民党军医、私立慈善医院的医护人员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招收志愿医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从思想上具有红色基因的医疗卫生人员。在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之后,针对中央苏区医务人员匮乏的状况,贺诚向毛泽东提出在中央苏区创办学校培养医疗人才的建议,毛泽东在充分肯定这一提议时,特别强调要对自主培养的医疗人员加强政治教育,将其培养成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从中央苏区成立第一所医务学校、第一所红军卫生学校开始,红色医生便坚持不懈地为中国革命医疗事业做出着努力与贡献。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红色卫生文化概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4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