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会勋
页数:208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20942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经济法视角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全书共分为部分,保障性住房的缘起与现状。本部分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析保障房制度的缘起。第二部分,重点论证了保障性住房基础理论,意在把握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比较并分析域内外保障性住房的立法。重点考察域外的立法与成熟制度。第四部分,考察了域内外保障性住房的实践。本部分将当下实践分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涵括了当下的实践类型。第五部分,为保障性住房的完善提供些许合理化建议。要运用新型社会管理和手段的创新,综合运用公私协力、共有产权制度等相关理论指导保障房制度的实践。
作者简介
李会勋,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在站博士后,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兼职律师。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兼任山东省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党内法规研究会理事,山东科技大学法律顾问,金乡县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等多项省部级课题。
本书特色
本书是从经济法视角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全书共分为最部分,保障性住房的缘起与现状。本部分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析保障房制度的缘起。第二部分,重点论证了保障性住房基础理论,意在把握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比较并分析域内外保障性住房的立法。重点考察域外的立法与成熟制度。第四部分,考察了域内外保障性住房的实践。本部分将当下实践分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涵括了当下的实践类型。第五部分,为保障性住房的完善提供些许合理化建议。要运用新型社会管理和手段的创新,综合运用公私协力、共有产权制度等相关理论指导保障房制度的实践。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一、选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保障性住房研究现状
二、保障性住房国家保护义务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保障性住房缘起与现状研究
第一节 保障性住房的缘起
一、政策解读
二、制度解读
第二节 保障性住房的类型
一、完全产权型
二、共有产权型
三、有限产权型
第三节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设计混乱
二、运营环节不畅
三、立法碎片化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公”字的解读
一、“公”字的含义
二、“公”字的运行
第二节 保障性住房性质及权利基础
一、保障房是公共产品
二、保障房需要公权的介入和运行
三、保障房需要公众参与
四、保障房体现了公共治理
五、保障房归结为公共利益
第三节 保障性住房基本原则
一、公共性
二、有限性
三、流动性
四、市场化
第四节 保障性住房国家保障义务
一、国家保障义务的两个理论
二、国家保障义务的逻辑基础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研究
第一节 域外立法
一、美国模式
二、欧洲模式
三、亚洲模式
第二节 域内立法
一、中央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三节 现实与理想:先地方后中央的立法模式评析
一、地方立法合法性分析
二、地方立法合理性分析
第四章 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研究
第一节 地方实践模式
一、重庆模式——政府主导型
二、珠三角模式——市场主导型
三、苏南模式——政府+市场创新型
第二节 地方实践的困境与突破
一、主体与客体
二、审核与轮候
三、准入与退出
四、纠纷与惩戒:以渝北法民初字第07396号等三起撤诉案为例
第五章 保障性住房完善研究
第一节 立法的完善
一、顶层设计不可或缺
二、地方立法及时跟进
第二节 实践的完善
一、建设上的完善
二、运营上的完善
三、治理上的完善
第三节 制度创新机制的完善
一、理念的嬗变:从“管制”到“善治”
二、纠纷的化解:资鉴重庆模式
三、机制的创新:革新行政手段
四、结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