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施仲贞著
页数:374页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1011432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站在学术史的起点上, 从分段方法、结构模式、结构特点、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名物的表现特点与形成机制、名物的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美人形象、灵均形象九大专题, 来对《离骚》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同时, 附录“《离骚》精读”, 对《离骚》全篇进行新的注释、翻译与赏析。
作者简介
施仲贞,男,浙江瑞安人。文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八)、南通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合作出版著作3部,主编1部省重点教材。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近20篇。
本书特色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作为中国的最首长诗,无论对中国文学创作还是对中国学术研究均具有深远的影响。本书站在学术史的起点上,从分段方法、结构模式、结构特点、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名物的表现特点与形成机制、名物的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美人形象、灵均形象九大专题,来对《离骚》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同时,附录“《离骚》精读”,对《离骚》全篇进行新的注释、翻译与赏析,适当吸收前人的点评,以便从中窥探屈原惊世的文学才能和悲壮的政治志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论《离骚》的分段方法
一、从音韵的形式来分段
二、从赋比兴的手法来分段
三、从卒章显志的体制来分段
四、从回环复沓的特点来分段
五、从虚实的运用来分段
六、从构篇的类型来分段
七、从时空的变换来分段
八、从角色的转换来分段
九、从祭祀的模式来分段
第二章 论《离骚》的结构模式
一、“序乱”结构模式
二、“对话”结构模式
三、“行动”结构模式
四、“回抱”结构模式
第三章 论《离骚》的结构特点
一、承转得体
二、复沓有致
三、虚实相济
第四章 论《离骚》的时间意识
一、表达方式
二、表现内涵
第五章 论《离骚》的空间意识
一、空间的建构:故土与乐土
二、空间的隔断与沟通:门与路
三、空间的取向:南方与西方
第六章 论《离骚》名物的表现特点与形成机制
一、表现特点
二、形成机制
第七章 论《离骚》名物的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
一、表现手法
二、审美特征
第八章 论《离骚》的“美人”形象
一、“美人”形象的他者身份
二、“美人”形象的内在意蕴
三、“美人”形象的生成原因
第九章 论《离骚》的“灵均”形象
一、“灵均”形象的塑造背景
二、“灵均”形象的自我剖白
结语
附录:《离骚》精读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论《离骚》的分段方法
一、从音韵的形式来分段
二、从赋比兴的手法来分段
三、从卒章显志的体制来分段
四、从回环复沓的特点来分段
五、从虚实的运用来分段
六、从构篇的类型来分段
七、从时空的变换来分段
八、从角色的转换来分段
九、从祭祀的模式来分段
第二章 论《离骚》的结构模式
一、“序乱”结构模式
二、“对话”结构模式
三、“行动”结构模式
四、“回抱”结构模式
第三章 论《离骚》的结构特点
一、承转得体
二、复沓有致
三、虚实相济
第四章 论《离骚》的时间意识
一、表达方式
二、表现内涵
第五章 论《离骚》的空间意识
一、空间的建构:故土与乐土
二、空间的隔断与沟通:门与路
三、空间的取向:南方与西方
第六章 论《离骚》名物的表现特点与形成机制
一、表现特点
二、形成机制
第七章 论《离骚》名物的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
一、表现手法
二、审美特征
第八章 论《离骚》的“美人”形象
一、“美人”形象的他者身份
二、“美人”形象的内在意蕴
三、“美人”形象的生成原因
第九章 论《离骚》的“灵均”形象
一、“灵均”形象的塑造背景
二、“灵均”形象的自我剖白
结语
附录:《离骚》精读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