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学》人生大学问

封面

作者:郭庆祥著

页数:447页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060441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解读了《大学》中蕴涵的深刻人生哲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 ; “五经”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等。

作者简介

郭庆祥,中华国学会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协会副主席,著名学者,国学家。

历任中学老师,生产队长,中型工业企业厂长,商业、文化、音像公司总经理,处长,编辑部主任,社长等职。

1986年起发表作品,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语典》、《生财之道》、《中国名校名师精讲系列丛书》;与人合编著《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书》、《教育小百科词典》等大型丛书。

策划编辑的作品,五次荣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八次荣获部级奖,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为全国优秀音像、电子读物。

著有“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已出版《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浩然正道·(孟子)详解》、《人生大道·(老子)详解》等书。

本书特色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汉·郑玄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宋·朱熹
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明·王阳明
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孙中山
不悟六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
——熊十力

目录

前 言
题 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
二、“五经”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周易》,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哲学之源,辩证法之母,古代智慧的高度浓缩
《尚书》,中国第一部政治文献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础指南,儒家学说的思想本原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儒家经典
《礼记》,中国第一部礼仪论文总集,约束规范中国数千年的经典
《春秋左传》,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重要经典

三、“四书”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论语》,儒学的源头,修身、齐家的“圣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
《孟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元典,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与大丈夫精神
《中庸》,中国最早最精密的哲学著作,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大智慧

四、《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
《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大学问
《大学》是建筑儒家思想宫殿的蓝图和施工程序
《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通往最高理想的必经之道
《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五、“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古代的小学学什么
“大学之道”,是教育的总规律、总目的、总目标、终极纲领

六、程朱理学,修正的儒家思想,朱熹对《大学》的阐释
程朱理学,修正了儒家思想

七、“在明明德”,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圣”之道
“在明明德”,是继承发扬先圣高尚的品德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往“内圣”之道

八、“德”,是“知、仁、勇”,天下之三达德
知,是知天、知地、知命、知性、知道、知德、知教、知人、知已、知物、知进退、知取舍、知可为、知不可为
仁,是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爱自己也爱别人,爱人也爱物;最终达到和天地万物内外的和谐
勇,是一种勇气、能量、能力、魄力、气势,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九、“在亲民”,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外王”之道
“亲”,是把天下被统治者当做亲人对待
“民”,是天下被统治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十、“三皇”、“五帝”是“亲民”的楷模
“在亲民”,是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外王”之道

十一、“在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止”,是最终极的目标和最终的目的地
“至”,是最理想的居所和最美好的精神境界
人类活动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达到最美好的物质生活,最理想的精神境界;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在止于至善”的最理想境界

十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
十三、“七证”的修养功夫,是通往“止于至善”的精神范畴
“知”,是知道自己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止”,是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定”,是量力而行后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静”,是大自然中万物繁荣昌盛,万类长天竞自由的状态
“安”,是安稳不动如山的追求“在止于至善”的境界
“虑”,是谋划周密的思考,为了达到目的周密严谨的谋划
“得”,是在“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过程中的行有所得

十四、物有本末,就是不能本末倒置
“物”的本义是牛,引申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和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
“末”的本义是树梢,引申为事物的末梢和终极,最终的目标和结果
“事”,就是人类的一切事物
“终”的本义是丝线缠到最后打的结,引申为结果和最终目的
“始”的本义是女子的初生,引申为最初的开端和原因

十五、格物之道,是探索运用万事万物规律的过程
“格物”的最好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力求了解、认识、掌握宇宙间万事万物更多的知识
“审问之”,详尽、周密、慎重地追根求源

十六、慎思之道,是谨慎细心持重,力求正确无误
“慎思之”,对已掌握的知识要谨慎地思考,细心地推敲,力求正确无误
“明辨之”,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对错,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
“笃行之”,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十七、致知之道,是探索、追求、接近、把握、运用真理的过程
人的知识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总和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生活着的人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好好地活着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更好、更充实、更自由、更有尊严地活着
天,人类所处的大环境,是不可思议改变人命运的力量
命,左右人命运的大趋势,是不可思议左右人命运的力量
地利,指所居住、生存、发展空间的有利环境
人和,是民心所归,与民同乐,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和谐发展,荣辱与共

十八、要知人和人性,知天和天命
天命,人对之以为无可奈何的必然性命运
人性,指人类的本能、本性、本色、本质

十九、道为大路,德为行路,天道是人类共生共存共发展之路
天道,就是人道,人类共生、共存、共发展之道
德行,道为大路,德为行路。德行,是人生路上一往无前的笃行和实践精神

二十、诚意之道,就是不欺人,不自欺,慎独
“慎独”,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独处闲居时的严格自律和谨慎

二十一、正心之道,是不受私欲的支配,保持内心的客观公正
“正心”,是不受情感和私欲的支配,保持内心的客观公平公正
正心的标准,是以人为本;正心的目的,是亲民爱民

二十二、修身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的程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是修德,是“修己以安百姓”;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造福于民的本领

二十三、修身的目标:由“内圣”到“外王”
圣人:丰功伟绩、彪炳千秋

二十四、争取做君子,力争做成人
贤人:德才兼备,丰功伟绩,万世敬仰,名垂青史
君子:自强不息,意志坚强,厚德载物,身体力行,修身养性,从善如流
成人:清廉无欲,聪明睿智,勇者不惧,多才多艺,约之以礼,和之以乐,舍生取义,穷且益坚

二十五、做有恒者、善人,远离真小人,慎防伪君子
善人:善良、怜悯、有同情之心,勤学好问,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有恒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小人:巧言令色,谄媚取宠,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忘恩负义,以怨报德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要看是否见利忘义
真小人与伪君子的区别:真小人易被人看透,伪君子难以辨清
伪君子:冠冕堂皇,口蜜腹剑,包藏祸心,深藏不露

二十六、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二十七、修身需自勉、自强、自知、自信、自得、自乐
二十八、齐家之道,家的含义
什么是家?家的产生
《大学》中的家,应为卿大夫之家
二十九、齐家,以公平公正之心治家,以孝悌之道齐家

三十、男婚女嫁,人之大伦,家的开端
婚配:门当户对为佳,郎才女貌为好
择偶:择妻,要以德、貌、才为序;择夫,要以德、才、貌为序

三十一、勤俭,持家之本
家和万事兴;和谐,兴家之本
婚姻:婚,古代黄昏时分举行婚礼;姻,因婚姻结成的亲戚,称姻亲

三十二、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诗书,起家之本;教子,延家之本;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善教:是因材施教的兴趣激励,是润物无声的启迪规矩

三十三、百善孝为首,百孝顺为先
孝悌,是齐家之本

三十四、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治国目的:使国强民富、民主公正、文明尊严、幸福和谐安康、持续发展
圣人治国: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谋;后代多用法治”

三十五、治国之道,因时而变
墨家治国:提倡兼爱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从根本上富国强兵

三十六、王道及王道的治国思想
王道为政:以不扰民为安,以不取民为与,以不害民为利,以行所无事,为民兴利除弊
能使天下者,惟神、惟德、惟惠、惟威

三十七、霸道与王道的区别
王者之政化之,降心服志也
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
治国首在安民,安民首在公平公正
依法治国是根本

三十八、恩威并济,赏罚并用,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恩威并济、赏罚并用是治国良策
以术治国,提高执政能力
依靠人民,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乃治国之道

三十九、以势治国,公生明,廉生威
君主要以身作则,恩威并用,言而有信,才能威服天下
使人威之,不若使人愧之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顺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欲者得民心

四十、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思想
重民: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民富国强,民安国安,国安君安
变革:法无常,近民为要,要与时俱进

四十一、法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刑罚为主,以礼辅助
管子治国:以民为本,依法治国,严刑重赏,礼法并用,加强君权,寓兵于农,民富国强
商鞅治国:变法图强,重视农业,重刑厚赏,重视战争,统一民心制度
韩非治国:以法为本的法治,法、术、势的结合。法,是规矩、准绳;术,是
国君驾驭群臣的手段;势,是国君的权威威势;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
资本主义法治:通常包括议会制度、普选制度、两党或多党制度,提倡人权和民主等形式
社会主义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民主与法
制相辅相成,其根本任务是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保障社会主义秩序,建
设社会主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四十二、儒家治国:主张“德治仁政”,崇尚“礼乐仁义”,
提倡“忠恕中庸”
儒之始祖——周公:制定礼乐,推行仁政,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孔子的思想:“仁爱”、“忠恕”、“仁政”、“君臣”、“秩序”
孟子的思想:是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的“王道”和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礼(制度),义(伦理),法(刑罚);哲学思想是“性恶论”和“人定胜天”

四十三、墨家“兼爱”的“人治”;道家“顺其自然”的“道治”
墨子思想的总纲:“兼相爱,交相利”;政治思想:“尚贤、尚同、非攻”;经
济思想:“节用、节葬、非乐”;宗教思想:“天志、明鬼”
墨子以“三表”,即“历史经验,人民的评判,国家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真假的标准
道家治国:“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修身养性,无为而治”的“道治”
列子治国: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杨朱治国:“全性葆真”,“利己,不损人”,与庄子的“遁世”相似

四十四、老子“无为而治”;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的“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顺其自然”;“以弱胜强”;“无为,不争”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四十五、法家以法治国,儒家以礼治国,墨家以人治国,道家以道治国
儒家“仁政”、“礼乐”、“忠恕”、“中庸”、“圣君”、“王道”的“礼治”
法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刑罚为主,以礼辅助”的法治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以人为本”的“人治”
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道治”

四十六、“平天下”之道,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道
平,是普天下受压迫穷人的追求和理想
天下,古指全中国,现指全世界;平天下,指平定天下或使天下太平
领导要起楷模和表率作用,才能治理好国家和处理好复杂的各种关系
圣人无心,以天下民心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天命,乃人心民意,治国要以人为本
当政者要以诚信立身,取信于民;“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絮矩之道”是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政治家要以仁德施政,治国要开源节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发展观
附原本(古本)《大学》原文

节选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定,则不得其正”。就是说一个人在愤怒时特别是在极度的愤怒之下,是很难保持理智、客观、公正地思考问题,把握事情的真相。愤怒之下作出的决策难免会有出入,甚至导致决策严重失误,给国家、民族、事业、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并断送了国家命运的悲惨结局。  关羽是三国名将,勇冠三军,不仅被中华民族所崇拜,还被东南亚和朝鲜半岛的人们所崇拜,至今他的庙宇香火不断。然而,关羽目中无人,他眼中只有刘备和张飞所谓“桃园三结义”的小圈圈,他一开始排斥诸葛亮,继而又排斥老将黄忠和马超等人。关羽在对待盟国东吴的孙权、鲁肃也是如此。  东吴君主孙权欣赏关羽的英勇,又有结盟蜀汉的思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之子,这本来可以亲上加亲,有利于盟友亲密相处,有利于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然而关羽却说“虎子焉配犬女”,侮辱了作为一代君主孙权的人格,拒绝了孙权的一片好心,惹恼了孙权的英雄之心,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致使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兵袭击关羽驻守的荆州。由于关羽的自傲轻敌,结果败走麦城,只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关羽之死不大要紧,关键是他丢掉了蜀国东边的重要门户荆州,这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和军事重镇,丢掉了抵抗东吴进军的一道重要屏障。  关羽最重要和最致命的错误,是他破坏了诸葛亮十二年前《隆中对》中的三国鼎立的军事、政治、外交的国家大战略。如果能像《隆中对》设计的,跟孙权保持联盟和睦的外交关系,三国的局面不是后来的情况。由于关羽不守“正心”的一时冲动,丢失了荆州,导致了自己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破坏了诸葛亮的基本国策,遂使三国鼎立的全盘战略成为泡影,怎不令人可惜可叹!  关羽由于不能“正心”,导致丢失了荆州,仅仅是蜀国厄运的开始。关羽的死,使刘备愤怒至极。刘备说:“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刘备不昕赵云、诸葛亮等大臣的苦谏,执意出兵。  却说张飞在阆中,闻之关公为东吴所害,旦夕号泣,血染衣襟。诸将以酒劝解,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  却说张飞回到阆中,下令军中:限三日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日:“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飞大怒日:“吾急于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安敢违我将令?”叱武士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以手指之日:“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回到营中商议。范疆日:“今日受了刑责,着我等如何办得?其人性暴如火,倘来日不完,你我皆被杀矣!”张达日:“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  范、张二贼探知张飞醉酒的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秘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人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岁。  刘备闻知张飞又被害,怒不可遏,亲率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后被东吴小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兵败白帝城,含恨、含羞,于白帝城托孤阿斗与诸葛亮,结束了英雄的一生。  由于关羽、张飞、刘备失去了理智和正心,加上极度的愤怒,导致了身败国衰的严重后果,应为后世人们牢记这血的教训。  以上是“心有所忿健则不得其正”的典型案例,因为有所愤怒则不得其正,导致关羽、张飞、刘备三国时期的著名英雄家破、身亡、国衰,破坏了整个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下面让我们来探讨,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前面已经说过:因为心里感到恐惧不安,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判是非真实的情况,特别是在战争前线更是如此。如我们常说的成语典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期,前秦国和晋国交战。前秦国苻坚率领大军攻晋。决战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前秦帝国大军在肥水西岸,严阵以待,晋军在淝水东岸驻扎停留,不能前进。前锋都督谢玄派人晋见秦阳平公苻融,说:“阁下孤军深入,却紧靠河边构筑阵地,这是要长期抵抗,不是要速战速决。如果贵国大军稍稍向后撤退,使我们渡过肥水,一决胜负,岂不是更好的策略?”前秦所有的将领都反对后撤,说:“我们人多,他们人少,只要守住河防,阻止他们前进,我们就万分安全。”苻坚说:“我们不妨稍稍后撤,使晋军渡河。等他们渡过一半时,我们放出铁骑冲刺,就地屠杀,没有不胜之理。”  苻融同意了苻坚的建议,遂后指挥大军稍稍退却,让出淝水西岸地带,容纳渡河的晋军。前秦大军遂向后移动,以便迎接晋军渡过河后决战,前秦前线的军队后退,而后军却不知情,认为前军已经大败,顿时军心大乱,拔腿就跑。顿时,秦军乱作一团,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军溃不成军。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学》人生大学问》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3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