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视域下的社会经济正义问题研究

封面

作者:王文臣

页数:294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91475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讨论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与经济正义的内在关系。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批判理论,与他的资本批判表现为同一个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正义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与资本私有制这个根本前提。只要劳动和资本处于对立状态,就意味着资本私有制是社会财富占有状况的普遍状态,基于这种前提的制度样式则会加剧诸如贫富分化等问题的程度,经济正以在这一界限内将难以实现。当代中国如何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充分体现劳资双方的根本利益,在实现“经济正以”基础上提现“中国特色”是题中之义。科学对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活动及其诸环节,从而在避免两极分化等问题基础上实现基于“共富、共享、共同体”的经济正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王文臣,1976年生,山东泰安人。2011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年7月进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15年入选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阳光计划”。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经济正义发端的双重向度
第一节 劳动与资本的统一:从“勤劳致富”到“三方协同”
一、个体积累与勤劳致富:斯密的“资本”论
二、“三方协同”:萨伊的“资本”论
第二节 被遮蔽的经济正义:对国民经济学“资本”概念的再分析
一、财富积累的前提
二、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缺陷:基于四个环节的再总结
第三节 “劳动与资本统一”的当代讨论及其局限
一、“资产的潜能”:索托与“资本的秘密”
二、芝加哥经济学派:能为“美国人的基本信念”做出多少贡献?
第二章 马克思对经济正义产生根源的双重批判
第一节 原则与主体:实现经济正义的初步分析
一、“人的高度”:解决“经济正义”基本原则的确立
二、无产阶级的形成: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的分析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现实处境:对非经济正义状况的全面分析
一、私有制的虚假性
二、国民经济学领域之外的“幽灵”:劳资对立的必然性
第三节 发现打开“历史之谜”的钥匙:新方法论的创立
一、私有财产与需要的关系:内容及意义
二、“增补”对于“劳资统一”的批判
第三章 经济正义实现的理论路径:超越“一般意识形态”
第一节 对“一般意识形态”本质的总结
一、“思辨哲学”的苦恼
二、对“一般意识形态”本质的总结
第二节 超越“一般意识形态”的过程及表现
一、“前提”的超越:“有生命的个人”
二、“现实基础”的超越:对“所有制”问题的再认识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及其当代性
一、“三个事实”:在颠覆“形而上学幽灵”中创立“新历史观”
二、超越“形而上学幽灵”的“新历史观”及其当代意义
第四章 新“历史观”中的经济正义:市民社会的危机与出路
第一节 利益的“截然对立”:《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危机
一、从“日常历史进程的经验证明”说起
二、工资:雇佣关系的产物而非劳动的价格
三、生产的扩大与竞争:工资提高的必然性?
第二节 共产主义:通往“经济正义”的理想路径
一、资本的历史生成:“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二、资本的限度及其后果:“生产过剩的瘟疫”
三、作为实现经济正义的无产者及其历史使命
第五章 经济正义的多维性与系统性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经济正义思想
第一节 生产:从16世纪到18世纪的转向
一、从16世纪以来的“个人”说起
二、18世纪以来的生产活动及其特点
三、“在社会中进行的生产”:对“生产一般”的批判
第二节 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在有“灵性”的怪物和个体之间
一、资本:“有灵性的怪物”
二、雇佣工人:作为“有灵性的单个的点”从“被结合”走向“结合”
三、资本与劳动的交换:虚假性及其危害
第三节 从财产的“非经济起源”到原始积累:经济正义问题的“历史分析”
一、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差别与意义
二、财产的“非经济起源”与现代生产:对经济正义问题的影响
第六章 当代中国的经济正义:基于劳资关系视角的考察
第一节 资本的双重属性及其在“中国道路”中的创新实践
一、资本的双重属性及其表现
二、马克思对资本属性的双重批判
三、马克思资本双重批判理论对“中国道路”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中国话语”形成的市场经济基础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资本概念的局限性
二、资本与自由市场关系的界定
三、马克思的理论立场对“中国话语”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双重统一及其意义
一、国民经济学的劳动概念: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的目标与任务
二、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双重统一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视域下的社会经济正义问题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3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