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付秀花
页数:315页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181178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工程教育为背景,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通信传输技术,信道与信道复用 ,光纤传输网技术,现代数字交换技术,移动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图像通信技术,Internet通信技术,电子商务技术,通信安全技术等内容。本书在介绍移动通信基本技术与原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论述了1G2G3G4G移动通信的原理、架构、关键技术及优化给出了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方法;也对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融合方式进行了全面探讨;同时注意吸纳移动通信领域新研究成果,尽量涉及新出现的技术、协议和规范。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特点
1.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3 移动通信的发展
1.3.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1.3.2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1.4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1.4.1 无线电寻呼系统
1.4.2 无绳电话系统
1.4.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4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4.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4.6 无线局域网
1.5 通信行业标准化组织
1.5.1 国际标准化组织
1.5.2 国内标准化组织
1.6 本书内容安排
第2章 无线电波传播与移动无线信道
2.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2.1.1 无线电频段划分
2.1.2 移动无线电波主要传播方式
2.1.3 移动无线信道衰落特征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2.2.1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2.2.2 视距传播
2.3 3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2.3.1 反射
2.3.2 绕射
2.3.3 散射
2.4 移动无线信道建模
2.4.1 多普勒效应
2.4.2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2.4.3 多径信道参数描述
2.4.4 接收信号的统计分析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5.1 地形和地物
2.5.2 室外传播预测模型
2.5.3 室内传播预测模型
2.6 无线信道的噪声和干扰
2.6.1 噪声
2.6.2 同频干扰
2.6.3 邻频干扰
2.6.4 互调干扰
2.6.5 时隙干扰和码间干扰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
3.1 移动通信对调制技术的要求
3.2 最小移频键控(MSK)
3.2.1 2FSK
3.2.2 MSK
3.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
3.3.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3.3.2 GMSK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3.3.3 GM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3.4 GMSK信号功率谱
3.4 QPSK调制
3.4.1 二相调制(BPSK)
3.4.2 四相调制(QPSK)
3.4.3 偏移QPSK(OQPSK)
3.4.4 π/4-QPSK
3.5 正交频分复用(OFDM)
3.5.1 概述
3.5.2 OFDM原理
3.5.3 OFDM系统的频域分析
3.5.4 OFDM系统的实现
第4章 无线链路性能增强
4.1 扩频通信
4.1.1 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4.1.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4.1.3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4.1.4 扩频通信的性能指标
4.1.5 扩频码的同步
4.2 分集技术
4.2.1 分集技术的分类
4.2.2 分集合并技术和性能分析
4.2.3 RAKE接收机
4.3 均衡技术
4.3.1 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
4.3.2 均衡器设计原理
4.3.3 时域均衡器
4.3.4 自适应均衡器
4.4 MIMO技术
4.4.1 MIMO技术原理
4.4.2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4.4.3 空间复用和BLAST编码
4.4.4 空间分集和空时编码
4.4.5 MIMO技术的应用
第5章 移动蜂窝组网
5.1 频率复用与蜂窝小区
5.1.1 移动通信网的覆盖方式
5.1.2 频率复用和同频干扰
5.1.3 蜂窝系统的扩容
5.2 多址接人技术
5.2.1 频分多址(FDMA)
5.2.2 时分多址(TDMA)
5.2.3 码分多址(CDMA)
5.2.4 空分多址(SDMA)
5.2.5 正交频分多址(OFDMA)
5.3 CDMA中的地址码
5.3.1 地址码设计的要求
5.3.2 地址码基础知识
5.3.3 PN码
5.3.4 Walsh序列
5.3.5 OVSF码
5.3.6 地址码的应用
5.4 蜂窝网络的容量分析
5.4.1 FDMA网络的容量
5.4.2 TDMA网络的容量
5.4.3 CDMA网络的容量
5.5 信道分配和多信道共用
5.5.1 信道分配
5.5.2 多信道共用
5.5.3 话务量与呼损率
5.6 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5.6.1 反向功率控制
5.6.2 前向功率控制
5.7 蜂窝网络的移动性管理
5.7.1 切换
5.7.2 位置管理
第6章 GSM系统
6.1 GSM系统概述
6.1.1 GSM系统的发展
6.1.2 GSM的频带划分
6.1.3 GSM系统的业务
6.2 GSM系统的网络与接口
6.2.1 GSM的网络结构
6.2.2 接口和协议
6.3 GSM系统的信道
6.3.1 逻辑信道及分类
6.3.2 GSM帧结构和突发脉冲
6.3.3 逻辑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6.3.4 帧偏离与时间提前量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6.4.1 GSM的抗衰落技术
6.4.2 GSM的语音处理过程
6.5 GSM系统的号码与地址识别
6.5.1 GSM的区域划分
6.5.2 号码与识别
6.6 呼叫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6.6.1 位置管理
6.6.2 越区切换
6.6.3 安全管理
6.6.4 呼叫接续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6.7.1 GPRS概述
6.7.2 GPRS网络结构
6.7.3 GPRS的空中接口
6.7.4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7.1 3G概述
7.1.1 3G的提出和目标
7.1.2 3G标准和标准化组织
7.1.3 3G频谱分配
7.1.4 迎接3G——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
7.2 WCDMA
7.2.1 WCDMA系统发展和网络结构
7.2.2 WCDMA空中接口
7.2.3 WCDMA信道结构
7.2.4 HSPA和HSPA
7.3 CDMA 2000
7.3.1 CDMA 2000系统发展
7.3.2 IS-95A
7.3.3 CDMA 2000 1x
7.3.4 CDMA 2000 1xEV-DO和CDMA 2000 lxEV-DV
7.4 TD-SCDMA
7.4.1 TD-SCDMA的提出和发展
7.4.2 TD-SCDMA的空中接口
7.4.3 TD-SCDMA的关键技术
第8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8.1 LTE概述
8.1.1 LTE的提出和标准化进程
8.1.2 LTE的设计目标和特点
8.2 LTE物理层关键技术
8.2.1 LTE帧结构
8.2.2 OFDMA
8.2.3 SC-FDMA
8.2.4 MIMO
8.3 LTE系统和协议栈
8.3.1 LTE网络架构
8.3.2 LTE空中接口协议栈
8.3.3 LTE信道结构
8.4 LTE-Advanced
8.4.1 LTE-Advanced发展
8.4.2 LTE-Advanced需求和技术
参考文献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特点
1.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3 移动通信的发展
1.3.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1.3.2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1.4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1.4.1 无线电寻呼系统
1.4.2 无绳电话系统
1.4.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4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4.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4.6 无线局域网
1.5 通信行业标准化组织
1.5.1 国际标准化组织
1.5.2 国内标准化组织
1.6 本书内容安排
第2章 无线电波传播与移动无线信道
2.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2.1.1 无线电频段划分
2.1.2 移动无线电波主要传播方式
2.1.3 移动无线信道衰落特征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2.2.1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2.2.2 视距传播
2.3 3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2.3.1 反射
2.3.2 绕射
2.3.3 散射
2.4 移动无线信道建模
2.4.1 多普勒效应
2.4.2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2.4.3 多径信道参数描述
2.4.4 接收信号的统计分析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5.1 地形和地物
2.5.2 室外传播预测模型
2.5.3 室内传播预测模型
2.6 无线信道的噪声和干扰
2.6.1 噪声
2.6.2 同频干扰
2.6.3 邻频干扰
2.6.4 互调干扰
2.6.5 时隙干扰和码间干扰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
3.1 移动通信对调制技术的要求
3.2 最小移频键控(MSK)
3.2.1 2FSK
3.2.2 MSK
3.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
3.3.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3.3.2 GMSK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3.3.3 GM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3.4 GMSK信号功率谱
3.4 QPSK调制
3.4.1 二相调制(BPSK)
3.4.2 四相调制(QPSK)
3.4.3 偏移QPSK(OQPSK)
3.4.4 π/4-QPSK
3.5 正交频分复用(OFDM)
3.5.1 概述
3.5.2 OFDM原理
3.5.3 OFDM系统的频域分析
3.5.4 OFDM系统的实现
第4章 无线链路性能增强
4.1 扩频通信
4.1.1 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4.1.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4.1.3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4.1.4 扩频通信的性能指标
4.1.5 扩频码的同步
4.2 分集技术
4.2.1 分集技术的分类
4.2.2 分集合并技术和性能分析
4.2.3 RAKE接收机
4.3 均衡技术
4.3.1 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
4.3.2 均衡器设计原理
4.3.3 时域均衡器
4.3.4 自适应均衡器
4.4 MIMO技术
4.4.1 MIMO技术原理
4.4.2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4.4.3 空间复用和BLAST编码
4.4.4 空间分集和空时编码
4.4.5 MIMO技术的应用
第5章 移动蜂窝组网
5.1 频率复用与蜂窝小区
5.1.1 移动通信网的覆盖方式
5.1.2 频率复用和同频干扰
5.1.3 蜂窝系统的扩容
5.2 多址接人技术
5.2.1 频分多址(FDMA)
5.2.2 时分多址(TDMA)
5.2.3 码分多址(CDMA)
5.2.4 空分多址(SDMA)
5.2.5 正交频分多址(OFDMA)
5.3 CDMA中的地址码
5.3.1 地址码设计的要求
5.3.2 地址码基础知识
5.3.3 PN码
5.3.4 Walsh序列
5.3.5 OVSF码
5.3.6 地址码的应用
5.4 蜂窝网络的容量分析
5.4.1 FDMA网络的容量
5.4.2 TDMA网络的容量
5.4.3 CDMA网络的容量
5.5 信道分配和多信道共用
5.5.1 信道分配
5.5.2 多信道共用
5.5.3 话务量与呼损率
5.6 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5.6.1 反向功率控制
5.6.2 前向功率控制
5.7 蜂窝网络的移动性管理
5.7.1 切换
5.7.2 位置管理
第6章 GSM系统
6.1 GSM系统概述
6.1.1 GSM系统的发展
6.1.2 GSM的频带划分
6.1.3 GSM系统的业务
6.2 GSM系统的网络与接口
6.2.1 GSM的网络结构
6.2.2 接口和协议
6.3 GSM系统的信道
6.3.1 逻辑信道及分类
6.3.2 GSM帧结构和突发脉冲
6.3.3 逻辑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6.3.4 帧偏离与时间提前量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6.4.1 GSM的抗衰落技术
6.4.2 GSM的语音处理过程
6.5 GSM系统的号码与地址识别
6.5.1 GSM的区域划分
6.5.2 号码与识别
6.6 呼叫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6.6.1 位置管理
6.6.2 越区切换
6.6.3 安全管理
6.6.4 呼叫接续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6.7.1 GPRS概述
6.7.2 GPRS网络结构
6.7.3 GPRS的空中接口
6.7.4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7.1 3G概述
7.1.1 3G的提出和目标
7.1.2 3G标准和标准化组织
7.1.3 3G频谱分配
7.1.4 迎接3G——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
7.2 WCDMA
7.2.1 WCDMA系统发展和网络结构
7.2.2 WCDMA空中接口
7.2.3 WCDMA信道结构
7.2.4 HSPA和HSPA
7.3 CDMA 2000
7.3.1 CDMA 2000系统发展
7.3.2 IS-95A
7.3.3 CDMA 2000 1x
7.3.4 CDMA 2000 1xEV-DO和CDMA 2000 lxEV-DV
7.4 TD-SCDMA
7.4.1 TD-SCDMA的提出和发展
7.4.2 TD-SCDMA的空中接口
7.4.3 TD-SCDMA的关键技术
第8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8.1 LTE概述
8.1.1 LTE的提出和标准化进程
8.1.2 LTE的设计目标和特点
8.2 LTE物理层关键技术
8.2.1 LTE帧结构
8.2.2 OFDMA
8.2.3 SC-FDMA
8.2.4 MIMO
8.3 LTE系统和协议栈
8.3.1 LTE网络架构
8.3.2 LTE空中接口协议栈
8.3.3 LTE信道结构
8.4 LTE-Advanced
8.4.1 LTE-Advanced发展
8.4.2 LTE-Advanced需求和技术
参考文献















